谈崔莺莺“胡女”身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崔莺莺“胡女”身份

谈崔莺莺“胡女”身份   摘要:元稹所作的传奇《莺莺传》,文笔优美,生动地刻画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成为唐人传奇中的名篇。千百年来,传奇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与作品的复杂思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作品中主人公的身份更是古往今来人们争议的焦点。女主人公莺莺到底是不是胡女,大家各执一词,没有确切的答案。本文主要从作者的胡人血统、唐代的文化融合及故事发生地――蒲州的胡人文化三个方面,认为崔莺莺的原型应是胡女。  关键词:《莺莺传》元稹 崔莺莺 胡女  《莺莺传》中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已经流传了1000多年,崔莺莺的出身和身份也成为千古之谜,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猜测。50多年前,我国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在《读莺莺传》中首先提出了崔莺莺原名为曹九九的论断,推测元稹塑造的崔莺莺这一文学角色的原型是中亚粟特族移民的“酒家胡”女子。近来葛承雍先生对山西永济唐代蒲州普救寺进行了考察,并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出土的碑刻的潜心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陈寅恪当年的推测。本人在阅读相关方面著作及论文后,认为崔莺莺处处透露着作者元稹的“影子”,作者与胡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他所塑造的文学形象也难以摆脱“胡人”的气息。  一、作者的胡人血统  安史之乱后16年,即公元779年的春天,元稹出生。他字微之,别字威明,行九,世称元九。元稹是中国古代西北地区游牧民族鲜卑族之后,本姓拓跋氏。而鲜卑族正是唐代民族文化传统中北朝一系的主流民族,拓跋氏则又恰恰是北朝中最主要的朝代――北魏、西魏、东魏的皇族。拓跋氏为鲜卑族中的重要一支,以部为氏,东汉桓帝时,檀石愧分鲜卑为东、中、西三部,拓跋氏为西部大人,占有上谷郡(治今河北怀来东南)以西至敦煌一带地域。西晋时,拓跋猗卢入居代郡(治今山西阳高西南),受封代王,后为前秦苻坚吞并。淝水之战后,拓跋?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称王,重建代国,定年号为登国元年,同年改国号为魏,正式建立了历史上的北魏王朝,皇始三年(398)建都平成(今山西大同),称帝。其后,北魏逐步吞并后燕、夏、北燕、北凉,势力日益壮大,太延五年(439)统一北方,占有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域,与南朝对峙。太和十七年(493)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今属河南),始改拓跋为元姓。北周时复姓拓跋,到隋时,又改为元姓。当时,随孝文帝迁洛的鲜卑各姓,都自称河南洛阳人。因此,元稹虽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自己亦很少在洛阳居住,仍总是自称河南洛阳人。  所以说,元稹是北魏昭成皇帝什翼犍的第十四世孙,其先世是很显赫的。从血缘来看,元稹是有胡人血统的,与生俱来的胡人气息是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的。因此,在塑造文学人物形象时,也难以剔除身份的影响,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带有“胡气”也在情理之中。  二、开放的唐代社会――西域与中原文化交融密切  1 胡风大盛――影响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汉族文化为主的中国文化,是以吸收众多民族文化之精髓而形成的。光辉灿烂的唐代文化,可谓是中国封建文化发展的顶峰。在唐文化中,“胡风”充斥着唐文化的各个方面,使唐文化相较中国其他时期的文化独具一番异域风情。  自李唐王朝开始,实行以“不问华夷,兼收并蓄”为中心的开放国策,使唐代容纳了来自周边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另外,丝绸之路的繁盛,为中外交流提供了便利,使周边民族、西域各国以及海外诸国的贡使、遣唐使、留学生、僧侣、艺术家、商人等云集长安、洛阳。唐代两京: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各国各族文化交汇的中心,各族文化的交融使“胡风”盛极一时,并体现在唐文化的各个方面。如文化艺术方面有胡乐、胡声、胡琴、胡鼓、胡舞等;衣饰用物方面有胡帽、胡靴、胡妆、胡床、胡骑、胡车等;生活饮食方面则有胡店、胡姬、胡饼、胡葱、胡椒、胡瓜、胡桃等。  《莺莺传》作者元稹对胡风盛行的现象也有所描述,在其《法曲》一诗最后四句中这样描述:“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胡音胡骑与胡装,五十年来竞纷泊。”由此可见,“胡风”影响之盛,涉及到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元稹的诗歌中也时有提及,元稹本人对“胡风”现象颇为关注,对胡姬也多有描写。  2 文人描写胡女成为时尚  唐代的“胡风”之盛,使得文人骚客描写胡姬成为一种时尚。在许多唐诗、赋文、小说、史料文献中都能看到文人对胡女的描写。  在正史中没有对胡姬的详细记载,但《全唐诗》中,我们随处可见其身影。被称为“斗酒学士”的初唐诗人王绩,曾在《过酒家五首》中最先描写了唐代城市里酒肆中的胡姬:“倚垆便得睡,横瓮足堪眠。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来时常道贳,惭愧酒家胡。”边塞诗人岑参曾在《送宇文南金放后归太原寓居,因呈太原郝主簿》描述:“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垆头劝君酒。”贺朝《赠酒店胡姬》诗中也对“胡姬酒肆”里的情景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胡姬春酒店,弦管夜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