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态批评视角下对刘亮程散文解读
生态批评视角下对刘亮程散文解读 摘要:生态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的一个新视角,在生态批评理论的指导下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文学作品所构建的精神生态文明,从而可以对作者的思想内涵有更好的了解。刘亮程是我国现代文学的著名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本文将在生态批评理论的指导下对其文学作品进行解读,从而去感悟作者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生态批评 刘亮程 写作风格 一、引言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有关如何建立人类和非人类之间的伦理关系已经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哲学话题,也因此衍生出了“对自然生态的危机进行揭露,分析自然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且反思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的生态文学,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艺批评的模式,这也就是生态批评理论。我国有关生态批评文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很多学者纷纷著书立说,逐渐建立其中的生态批评文学体系。我们现在比较熟知的生态文学作家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与汪曾祺等,在其文学作品中展现了对自然意识在现代文明下的反思,有些文学作品还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新疆散文家刘亮程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超越了上述的这些“环境文学”的作家,特别是以1990年后创作的文学作品为代表。在20世纪末的文坛,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当时曾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除此之外,刘亮程还出版了《风把人刮歪》、《风中的院门》、《正午田野》、《在黄沙梁边上》和《天边尘土》等散文集,仔细品味刘亮程的散文,我们就可以发现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打破了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界限,用一种“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古代遗风指导书写和呈现了以“黄沙梁”为中心场所的有关新疆北部荒漠边缘“廉价乡村哲学”,这也正是生态文学或者生态批评与其他模式不同的地方。 二、生态批评视角下刘亮程散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解读 瓦尔登湖是梭罗精神的支撑,“边城”湘西是沈从文先生的精神家园,商州是贾平凹的情思所在之地,新疆北部的乡村“黄沙梁”对于刘亮程来说也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在这样一个狭小贫瘠的地方,刘亮程书写出了自己的怡然自得,凭借自己细微的观察和剖析,为生命的灵魂谱写了一曲高歌。 在《狗这一辈子》、《通驴性的人》、《与虫共眠》和《剩下的事情》等这些散文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刘亮程和生活在周围的非人物之间有着良好的交流和换位思考,展现了自己的洞察力和反思的艺术。在《一个人的村庄·狗这一辈子》这篇散文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一段话:“在这众狗狺狺的夜晚,肯定有一条老狗,默不作声。它是黑夜的一部分,它在一个村庄转悠到老,是村庄的一部分,它再无人可咬,因而也是人的部分,这是条终于可以冥然入睡的狗,在人们久不再去的僻远路途,废弃多年的荒宅旧院,这条狗来回地走动,眼中满是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众所周知,狗在原始社会是被人类作为一种圈养的非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进历程中,狗逐渐变成了人类忠诚朋友的象征,因此像刘亮程在散文中用这样的文字来对狗进行描述的还真是不多见。在这样一段简短的文字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刘亮程流露出对狗的真实情感,根本不需要有更多的言语。“狗眼看人”已经不再,成为了举头三尺有神明,放眼都是“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见证着这个村庄人们喜怒哀乐的生活和兴衰。假如心里没有对非人物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怎么可能投身到自然界之中,用心去倾听生命本体的换位思考,那么对于自然界,人类和自然界,动物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也就不复存在了,刘亮程已经从对自然思考的层次上升到了对整个人类社会思考的层面,于此同时也是对芸芸众生平等存在的一种反思:在精神层面上的文明,人类并不是这个纬度的中心。从这个角度来讲,刘亮程对动物有着更多的崇拜,范培松先生对于此定义为“驴崇拜”。 在散文《一个人的村庄·通驴性的人》中,刘亮程这样写道:“我是通驴性的人。而且我认为,一个人只有通了驴性,方能一通百通,更通晓人性。不妨站在驴一边想想人;再回过头站在人一边想想驴,两回事搁在一块想久了,就变成一回事,驴的事也成了我的事,我的事也成了驴的事。”驴是这个客观自然界中存在的事物,但是通过缰绳与人类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驴的舒服和满足通过缰绳传到我身上,缰绳是我和驴之间的忠实导线,我的激动、兴奋和无可名状的情绪也通过缰绳传递给驴,一根绳那头的生命:幸福、遥远、神秘、望尘莫及。”对于驴的这种强大欲望和能力,刘亮程进行了毫不吝啬的赞誉:“它们身佩大壮之器,把雄心壮志空留给我。”从刘亮程这一段文字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驴的伟大和人类的无奈,渺小的人类在驴的面前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刘亮程对动物的崇拜之情也充分反映了对于非人类生命的一种敬畏和亲近,具有重要的美学和哲学意义,这也正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对于动物的崇拜可以理解为对隐蔽内在的关照,这种内在的东西就是作为生命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