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类学视野下萨玛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人类学视野下萨玛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通过对侗族地区萨玛文化的田野调查,论述了萨玛文化的特征和内涵,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辩证关系。结合实际,提出侗族村寨发展萨文化产业具有三大优势及五条建议,并指出旅游开发与发展萨文化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萨玛文化概述 “萨”神系起源于侗族母系氏族时期,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萨玛”是侗语译音,是对“祖母”的尊称,萨玛又称萨岁。“萨玛”是母系氏族血缘的“峒人”,她是生活在黔、桂、湘三省(区)交界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三穗、剑河、锦屏、镇远、岑巩、玉屏、三江、龙胜、芷江、新晃、通道、靖州、会同等县侗族地区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部落的首领,是侗族人民崇拜虔诚的萨神,也可以说是侗族共同祖先神灵的化身。据说萨神是一位智勇双全,温柔贤惠的女英雄,她能赋予人们力量去战胜敌人与自然灾害,能保护村寨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侗家人对她无比崇敬,将她视为能带来平安吉祥的神灵,尊称她为“萨玛”,是侗族至高无上的女祖宗和守护神。侗乡有句俗话:侗家萨大,客家(汉族)庙大。在侗族人民的心中,萨玛是他们最大的神。所以几乎每个村寨都建造得有祭祀“萨玛”的萨玛坛或萨玛词。但凡侗族村寨举行较大的活动,都要先祭“萨”后,才正式开始。如踩歌堂赛歌,也要先给“萨”神上香敬茶,然后青年男女才能拉手搭肩入场。入场时,又要先唱祭“萨”歌。侗族人民每年春秋都要举行庄严而又隆重的祭祀活动,因而“萨玛节”形成侗族最古老、最神秘的重大文化艺术节。古往今来,“萨文化”承传有母系氏族部落文化,母权崇拜的文化。涵盖着侗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侗族最为广泛的民间信仰。 二、萨文化的内涵 萨玛是侗族的祖母神,她对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无论出门走亲访友,还是播种收割都要拜萨,足可见萨玛在侗族居民中的重要地位。萨玛节是侗族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传统节日,是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民间风俗的遗存。以崇拜萨玛为核心的萨文化体系是侗族地区重要的信仰文化,是侗族传统文化的精品,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萨崇拜是研究侗族地区社会关系的活化石,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侗乡“萨玛”被供奉为侗族至高无上的始祖母,是侗族的保护神,因而只要建寨就必须先建萨玛坛或萨玛词。建萨词前要请地理先生占卜选择吉地,然后在词内按一定的顺序摆放物品。萨坛建成后,要举行隆重的立坛仪式。从萨坛择地、建筑结构、筛选材料到立坛仪式和祭祀供品等都非常独特而讲究,可见侗族人民对萨玛的崇敬,把这些东西的文化内涵挖掘和整理,让侗族以外的人们了解这一独特的异文化,发展以侗萨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旅游产业,尽早抢占旅游制高点,打造以侗乡萨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文化品牌,这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侗族萨玛文化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族地区应该好好利用这一影响,把黔桂湘三省(区)的侗族连成一片,整体打造萨文化品牌,某个村寨择地建萨坛举行仪式都要事先做好公告并大力宣传,以此吸引人们前来观看。建造萨坛的过程大致是:旺地选择→挖萨坑→请萨玛就坛→摆放物品→盖簸箕→填土→垒石砌包→栽万年伞→建萨堂→祭萨坛。这一系列过程都非常神秘,对旅游者来说文化震撼很强。祭萨活动的主要过程简单阐释如下: (一)建坛过程 1、旺地选择。请地理先生占卜择一吉地,一般建萨坛旺地选择在寨中间的台地上,并规定萨坛周围九米之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确保庄严肃穆的氛围。充分表达了侗族人民对萨玛的崇敬。 2、请萨玛就坛。每个村寨建造萨玛坛都必须到贵州从江县弄堂开(意为宽广的原始森林)去请萨玛(带三块石英石和土,象征萨玛和她女儿的英灵)。因为那里是她生活与仙逝的地方。萨玛接来后,早已恭候在寨门前的全村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吹芦笙,放鞭炮隆重迎接。 3、挖萨坑。在旺地中心挖一个直径200cm,深度100cm的圆形土坑,然后将萨岁土(从弄堂开带来的三块石英石和土)置于坑中央摆成三脚架,四周放24颗石英石,象征24节气,寓意年年岁岁的轮回。 4、摆放日用品。在三块石英石上仰放一口铁锅,再放入银质模型,按金、木、水、火、土等五个方位分别摆放三角架、小铁锅、铁勺、火钳、碗筷杯、灯、壶、坛、剪刀、纺纱机、织布机和衣裙袜、首饰等萨玛生前所用日常生产生活用具。象征八卦的五行相生学,寓意宇宙五大元素俱全。 5、盖铁锅填土。在萨玛的日常用品上面覆盖一个大铁锅(也有盖大簸箕),象征天幕,寓意女娲补天。寓意宇宙是圆的。 6、填土垒石。在簸箕之上填一层黄土,然后用石垒砌成100~200cm高的圆形萨坛,象征祖先石洞穴居。 7、栽万年伞。在石堡上面栽一棵万年青树作为万年伞。象征萨玛神灵荫庇侗家子孙万代。 8、建堂萨。在萨玛坛的东面建一座“堂萨”,作为祭萨的埸地,在“堂萨”前面用河边捡来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