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
第三节 水 肿 (edema) 概 念 水肿定义: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肉眼水肿:体内液体储存量4-5Kg时,出现肉眼可见的水肿 分类:分为全身性与局部性 发生于体腔内称积液,如胸腔积液、心包积液 概 念 水肿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轻:眼睑、眶下软组织、胫前、踝部水肿,指压后组织轻 度凹陷,平复较快 中:全身疏松组织均水肿、指压后组织凹陷,平复缓慢 重:全身组织严重水肿、低垂部皮肤紧张发亮,有液体渗出,浆膜腔有积液,外阴处可见水肿 发 生 机 制 动态平衡: 从毛细血管小动脉端滤出至组织间隙成为组织液,从毛细血管小静脉端口进入血管中 保持这种平衡的主要因素有: ①毛细血管内静水压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 ③组织间隙机械压力(组织压) ④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 发 生 机 制 产生水肿主要因素 ①钠与水的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②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如右心衰竭等 ③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如急性肾炎等 ④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如血清白蛋白减少 ⑤淋巴回流受阻,如丝虫病等 病因与临床表现 1,全身性水肿 1) 心源性水肿:主要是右心衰。 发生机制: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引起钠水潴留; ②静脉淤血,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 水肿特点: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水肿为对称性、凹陷性。严重时可有胸、腹水 其他表现:体循环淤血表现(颈静脉怒张、肝肿大等) 右心衰并且出现了 淤血性肝肿大 病因与临床表现 2)肾源性水肿:见于各型肾炎和肾病 发生机制:由多种因素引起肾排泄水钠减少,导致钠、水潴留,细胞外液增多,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引起水肿。钠、水潴留是肾性水肿的基本机制 水肿特点:疾病早期晨起有眼睑与颜面水肿,以后发展为全身水肿。肾病综合征可伴腹水、胸水 其他表现:常有尿改变、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等 鉴别点 肾源性水肿 心源性水肿 开始部位 从眼睑与颜面开始而延及全身 从足部开始,向上延及全身 发展快慢 发展常迅速 发展较缓慢 水肿性质 软而移动性大 比较坚实,移动性较小 伴随病征 尿检异常,高血压,肾功异常 心脏增大,心脏杂音,肝大,静脉压升高 病因与临床表现 3)肝源性水肿:见于失代偿期肝硬化 发病机制:门脉高压症、低清蛋白血症、肝淋巴液回流障碍、继发醛固酮增多等因素 特点:主要表现为腹水,可首先出现踝部水肿,逐渐向上蔓延 其他表现:临床上主要有肝功能减退(肝掌、蜘蛛痣)和门脉高压(侧支循环)两方面表现 病因与临床表现 4)营养不良性水肿:见于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营养缺乏、蛋白丢失性胃肠病、重度烧伤患者 发病机制:由于其存在低清蛋白血症或维生素B1缺乏(引发心脏病)。皮下脂肪减少所致组织松弛,组织压降低,加重了液体的潴留 特点:水肿常从足部开始逐渐蔓延全身 其他表现:水肿发生前常有消瘦、体重减轻等表现 病因与临床表现 5)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减退 产生非凹陷性水肿,是由于组织液所含蛋白量较高之故 6)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7)药物性水肿:见于糖皮质激素、胰岛素、钙拮抗剂 病因与临床表现 8)特发性水肿:几乎只发生在妇女,主要表现在身体下垂部分,为周期性水肿。原因未明 9)其他:可见于妊娠中毒症、硬皮病、皮肌炎等 病因与临床表现 2,局部性水肿 机制: 局部静脉、淋巴回流受阻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表现: 血栓性静脉炎、肢体静脉血栓形成、丝虫病、局部炎症和过敏 今天,就上到这里! * * 正常的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实现。体温调节系统包括温度信息传导、中枢调节以及效应器3个环节。 发热的3个基本环节: 1.信息传递: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产内源性致热原(EP)细胞,产生、释放 EP; 2.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3.效应器的作用: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发热激活物的种类:1.革兰氏阴性细菌----内毒素(ET); 2.革兰氏阳性细菌----外毒素; 葡萄球菌--肠毒素; A型溶血性链球菌--红疹毒素;3.病毒、螺旋体; 4.抗原抗体复合物; 5.类固醇; 6.致炎物:硅酸盐、尿酸盐 EP-体温调节中枢: 1.作用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体温调节中枢的温敏神经元;2.作用于下丘脑终板血管区(OVLT)神经元。 波 状 热 回 归 热 不规则热 比较表1 热型 特点 疾病 稽留热 (continued fever) 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弛张热(败血症热型) (remittent fever) 体温常在39℃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