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氧化37955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氧化37955课件

抑制剂法 呼吸链各复合体在线粒体内膜中的位置 Ⅲ Ⅰ Ⅱ Ⅳ Cytc Q NADH+H+ NAD+ 延胡索酸 琥珀酸 1/2O2+2H+ H2O 胞液侧 基质侧 线粒体内膜 e- e- e- e- e- 1. NADH氧化呼吸链 NADH →复合体Ⅰ→Q →复合体Ⅲ→Cyt c →复合体Ⅳ→O2 2.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琥珀酸 →复合体Ⅱ →Q →复合体Ⅲ→Cyt c →复合体Ⅳ→O2 NADH氧化呼吸链 FADH2氧化呼吸链 NADH氧化呼吸链 :是体内主要的呼吸链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FADH2氧化呼吸链):是体内次要的呼吸链 线粒体内重要代谢物氧化的途径 氧化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 ATP生成方式 § 2.3 氧化磷酸化 1.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 P/O比值 自由能变化: ⊿Go'=-nF⊿Eo'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复合体Ⅰ、Ⅲ、Ⅳ P/O比值是指物质氧化时,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所消耗无机磷酸的摩尔数(或ADP摩尔数),即生成ATP的摩尔数。 (1)P/O比值 一些底物的P/O比值 底物 呼吸链的组成 P/O比值 β-羟丁酸 NAD+→ 复合体Ⅰ→CoQ →复合体Ⅲ →Cyt c → 复合体Ⅳ → O2 2.4~2.8 琥珀酸 复合体Ⅱ→ CoQ → 复合体Ⅲ →Cyt c → 复合体Ⅳ → O2 1.7 抗坏血酸 Cyt c → 复合体Ⅳ → O2 0.88 Cyt c (Fe2+) 复合体Ⅳ → O2 0.61~0.68 (2)自由能变化 根据热力学公式,pH7.0时标准自由能变化(△G0′)与还原电位变化(△E0′)之间有以下关系: n为传递电子数;F为法拉第常数(96.5kJ/mol·V) △G0′ = -nF△E0′ 电子传递链自由能变化 区段 电位变化 ( ⊿ E o ′ ) 自由能变化 ⊿ G o ′ = - nF ⊿ E o ′ 能否生成 ATP ( ⊿ G o ′ 是否大于 30.5kJ) Cyt aa 3 ~O 2 0.53V 102.3kJ/mol 能 NAD + ~CoQ 0.36V 69.5kJ/mol 能 CoQ~Cyt c 0.21V 40.5kJ/mol 能 ATP ATP ATP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 NADH氧化呼吸链存在3个偶联部位, P/O比值约为2.5,即产生2.5 molATP。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存在2个偶联部位, P/O比值约为1.5 ,即产生1.5 molATP。 呼吸链的偶联部位 Peter Mitchell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化学渗透假说”,并因此于197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2. 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 化学渗透假说的基本要点 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时,可将H+从线粒体内膜的基质侧泵到内膜胞浆侧,产生膜内外H+浓度梯度和跨膜电位差,以此电化学梯度储存能量。 当H+顺电化学梯度回流时,驱动ADP的磷酸化生成ATP。 氧化磷酸化依赖于完整封闭的线粒体内膜; 线粒体内膜对H+、OH-、K+、Cl-离子是不通透的; 电子传递链可驱动质子移出线粒体,形成可测定的跨内膜电化学梯度; 增加线粒体内膜外侧酸性可导致ATP合成,而线粒体内膜加入使质子通过物质可减少内膜质子梯度,结果电子虽可以传递,但ATP生成减少。 化学渗透假说已经得到广泛的实验支持: A.L.Lehninger于1948年提出线粒体是真核生物进行氧化磷酸化的部位。 线粒体内膜是半透膜 Ⅲ Ⅰ Ⅱ Ⅳ F0 F1 Cyt c Q NADH+H+ NAD+ 延胡索酸 琥珀酸 H+ 1/2O2+2H+ H2O ADP+Pi ATP 4H+ 2H+ 4H+ 胞液侧 基质侧 + + + + + + + + + + - - - - - - - - - 化学渗透假说详细示意图 4H+ 从线粒体基质侧泵到胞浆侧 复合体 I 复合体 III 4H+ 从线粒体基质侧泵到胞浆侧 Q循环 复合体 IV 2H+ 从线粒体基质侧泵到胞浆侧 复合体 Ⅱ NADP+(Co II)结构 NAD+(NADP+)和NADH(NADPH)相互转变 氧化还原反应时变化发生在 烟酰胺五价氮和

文档评论(0)

gz2018g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