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南阳画像石中“阉牛图”
试析南阳画像石中“阉牛图” 【摘 要】在南阳附近的众多汉画像石中,出现了两例胡人阉牛的画面,这一题材目前在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画像中表现的阉牛画面是研究汉代农牧业难得的形象化资料,但这个画面似乎蕴含着更深的寓意。目前对于这类题材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也存在着一些争议。本文就在综合分析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对胡人“阉牛图”提出自己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汉画像石;阉牛图;祥瑞;胡人 早在春秋时期,南阳黄牛就进入了舍饲、圈养阶段。汉代时南阳黄牛的饲养就很繁盛,南阳汉代冶铁遗址出土的大量铁犁铧以及“二牛抬杠画像石”等都证明了牛耕的普及。南阳黄牛成为全国五大优良黄牛品种之一,除了得益于南阳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也与南阳人民上千年来的辛勤培育密不可分。因此该地区出现此类画像石的题材是符合实际情况的。“阉割术”也叫“去势术”,古代的方法就是摘取公畜的睾丸,使其失去雄性特征,从而驯服听话,勤奋耕耘。阉割作为培育驯养牲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 一、“阉牛图”画像石 南阳汉画中有两幅阉牛图: 阉牛图I:汉代墓门上的刻绘之一,位于墓门右上方的门楣上,该墓门出土于河南省方城县东关,时代约为东汉中期。画面描述:左一青龙,中一熊(有说为披着熊皮的人),右一公牛,一尖帽胡人趁牛猛扑抬腿之际,左手托抓牛的睾丸,右手持刀,动作轻捷娴熟。 阉牛图II:汉代墓门上的刻绘之一,位于墓门左下方的门楣上,该墓门出土于河南省方城县城关镇,时代约为新莽时期。画面描述:左一猴,中一猛虎,右一公牛。尖帽胡人的动作与图I大同小异。 二、关于“阉牛术”的来源 王玉金认为,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西域的畜牧业比较发达,其繁殖和饲养牲畜的方法也相继传入中原地区,而张骞的封地方城县境内的博望镇一带自然受西域的影响比较大一些,而且画像中的阉割者显然为胡人(皆头戴尖顶帽,络腮胡子,合裆?,其中形象较清晰的一人深目高鼻,脚著皮靴),由此他推断“南阳汉画中的阉牛之法应当是从西域或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流传过来的”。 牲畜去势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早在黄帝时代,一个叫董仲先的人为了防止马匹互相撕咬就发明了摘除马睾丸的去势方法。《周礼?校人》篇提到中的“颁马攻特”就是指对马的去势术。由于目前有关从西域传来的资料还很不充分,而我国阉割术源远流长,因此画像中表现的阉割术暂且认为是源于我们自己的创造。但也不排除是胡人带来他们自己的技术的可能性,抑或者是二者的融合。 三、“阉牛图”画像的含义 《汉代农业画像砖石》这本书里编者把图I这幅“阉牛图”归入“渔猎采集”部分,很明显作者把它看成农业生产的内容。但画像的含义是否旨在表现农牧业的内容?对于此图的解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是“熊”还是“披着熊皮的人” 对于图I,报告中说“此图中刻绘了一‘蒙熊皮’的勇士(象人),分身张臂,右拒一龙,左拒一牛”,描述认为画面中的“熊”形象为“披着熊皮的人”。而朱浒描述为“左一青龙,中一熊,右一公牛”,王玉金描述为“……画左有一熊、一龙”这两种描述都认为画像中的“熊”形象就是熊。张今歌认为“……熊除了作为单纯的猎物出现在田猎图中,还常常被刻画在墓室的显要位置。如墓门上经常会出现‘应龙、铺首衔环、熊’、‘阉牛图’、‘熊、朱雀’等”,显然作者是把“阉牛图”中的熊就当成了熊。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这几个画面中的熊的形态动作极其相似,而且同一画面中,熊的体型与阉牛人相差较大,人即使装扮成熊也不会在体型上有如此大的反差。另外,我们从方相氏(图III、图IV)的形象可以看出,装扮成熊的方相士与熊的形象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2、画面整体内涵。两个画面的组合情况:图I为左一应龙,中为一熊,右为一阉割者正在阉一牛;图II为左为一猴,中一猛虎,右一公牛与阉牛者。而且这两块画像石都位于墓门的门楣上,因此,对于阉牛图寓意的揭示我们需从与其共出的其他几个形象入手。“‘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击鸷牲食魑魅者也。’猿(猴),古时认为是神兽。”应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有翼的龙,神通广大,被认为是掌管雨水的神?。熊作为图腾崇拜在黄帝时代就已开始了,到了汉代,人们在举行祭祀、丧礼时,还要借助熊皮具有驱除邪恶的法力,熊还有“死而复生之神”的古老信念。猿、虎、应龙与熊都是祥瑞的代表,这些珍禽异兽共同形成了一个祥瑞群体。这两个画面都出现在墓门的门楣上,所表达思想主要就是辟邪逐疫。汉代人鬼神观念、升仙祈愿思想浓厚,因此人们常在墓葬的汉画像石中表达这种信仰,在其上刻画一些祥瑞图象以及驱除邪祟的方相士,以此来实现吉祥、升仙的愿望。汉代还常把灾难与疾病的降临归于鬼蜮作怪,逐疫辟邪可消除鬼蜮邪祟,辟邪也是与祥瑞的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的。 3、“阉牛图”寓意阐释。经过以上的分析,对于“阉牛图”的寓意我们大致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