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B超和CT对肝脏血管瘤诊断价值比较分析
B超和CT对肝脏血管瘤诊断价值比较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B超、CT在肝脏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择2010年03月―2013年03月在本院确诊的40名肝血管瘤病患,均予以B超和CT扫描,对比分析其诊断结果,比较二者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结果:该40名病人B超病灶检出率为100%,4人未给予定性诊断,CT平扫病灶检出率为82.5%,增强扫描检出率为97.5%。增强扫描对检出者全部进行了定性诊断。 结论:B超价廉、无痛、无伤、操作简单,病灶检出率优于CT检查,对其诊断的敏感性以及准确度也较相近,适用于普查,而CT特异性高,适用于鉴别诊断。选择在B超常规检普检的基础上,对筛选者行CT对照确诊,能有效提高对肝血管瘤的正确诊断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B超 CT 肝脏血管瘤 诊断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269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241-02 肝血管瘤(HHE)为血管的先天性畸形所致,是肝脏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生率约0.4%-7.3%[1]。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往往通过体检发现。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较多,有B超、CT、造影与MRI等,基层医院常用B超和CT。本文旨在分析比较B超与CT在肝脏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 1 一般资料 择2010年03月―2013年03月在本院确诊的40名肝血管瘤病患,其中男性病患18名,女性病患22名,年龄范围27―73岁,平均年龄(41.9±5.3)岁;6人因上腹疼痛,2人因肝区胀痛入院就诊,剩余32人均经体检发现,未见明显临床症状;所有病患经B超、CT扫描诊断;疗后随访一年,定期做B超、CT以及甲胎蛋白复查,结果差异较小,无1例肝硬化病史。 2 方法 2.1 B超。机型:SIEMENS-X150型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5MHz。检查方法:空腹检查,待检者取侧卧或仰卧位,按常规自下到上,从左到右,依次在每个肋间做多切面检查,仔细观察病人肝脏结构,判断其病变形态、大小、分布以及内部声影。 2.2 CT。机型:GE16层螺旋CT。扫描方法:空腹检查,取仰卧位,按常规对病人行平扫与三期增强扫描,层厚7.5mm,扫描时间1秒,增强剂为碘佛醇(33.9gI/50mL),共80―100mL,注射速度每秒2.5―3mL。 3 结果 该40名病人,肝脏血管瘤分布于肝左叶13人,分布于肝右叶27人;单发35人,多发5人;肿瘤直径大小在0.6―10cm之间。 3.1 B超检查。①病灶检出率为100%,有4例只提供物理诊断,未做定性诊断。②B超表现:36名病人表现为强回声型,4人为多发,其余均为单发,形状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轮廓清晰、锐利,无声晕,内部回声均匀,瘤内有管状无回声区,整体呈筛状;4名病人表现为低回声型,仅1人多发,剩余3人为单发,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内部回声无规则,病灶周围偶有声晕,瘤内有网形或蜂窝形低密度透声区。对“牛眼”征改变情况,无法给予定性诊断。 3.2 CT检查。①平扫共检出病灶33人,检出率为82.5%,增强扫描检出6人,还有1人病灶未检出,CT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为97.5%。对检出者全部进行了定性诊断。②CT表现:a平扫:低密度,较均匀(脂肪肝除外),病灶轮廓清晰,直径大于4cm的病灶中心密度更低,可能是疤痕或血栓所致;b增强扫描:平扫呈低密度,增强早期病灶边界高密度强化,增强区向心走势,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随着病灶增强,密度降低,对直径小于3cm的病灶增强效果不好。 4 讨论 肝血管瘤大部分为海绵状,因此通常意义的肝血管瘤均特指该类型[2]。因末梢肝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生长缓慢,海绵状肝血管瘤往往无明显症状与体征,大部分是体检检出。本文研究的40名病人中,32人经体检发现,高达80%。而HHE病灶形态多变,以单发为主,本研究结果显示35人为单发,占了87.5%。 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较多,基层医院常用B超和CT。B超的优点:①价廉、无痛、无伤、操作简单,病人易接受;②病灶检出率高,可借助肝脏透声窗和超声对瘤体的反射现象进一步提高检出率,且可短期反复多切面观察其变化;③对较小病灶的检出,B超优势尤为明显。B超的缺点:①操作者自身对诊断率的影响较大;②对非典型病灶,尤其是低回声病灶,很难进行定性诊断;③对脂肪肝严重的病人,易漏诊。CT的优点:①可观察到特异性动态变化,如瘤体的血供、血流速度,造影剂的蓄积;②能够根据肝血管瘤增强持续久、消退速度缓慢的特点,进行鉴别诊断。CT的缺点:①价格高、有辐射,不能短期内反复检查;②检出率比B超低,尤其是对小病灶,易漏诊;③平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