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城乡“漂流行迹与“新颢气”追寻
城乡“漂流行迹与“新颢气”追寻 摘要:鲁迅的生命历程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整体轨迹,富含着复杂的心灵密码。舍弃中小城镇而选择大城市,摒弃传统城镇而选择现代都市,可谓鲁迅城市之行中的内在逻辑,其心态也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鲁迅的城乡之途实质上是一条生命跋涉和文化选择之路。鲁迅恰以走向城市为契机,以“新颢气”的现代文化精神为指针,永恒不懈地选择、探索,从而克服“脑力顿锢”的委顿心态,摒弃“村人”、“木偶人”、“人如机器”的角色,寻求“活”的生命状态,蜕变为现代社会充满“活”力的“捣乱”者,实现思想的自觉。 关键词:鲁迅;生命轨迹;城乡选择;精神裂变 中图分类号:11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3)06―0082―06 鲁迅终其一生,曾先后辗转绍兴、南京、东京、仙台、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这已广为人知。仅从表面上看,鲁迅经历的城乡数量有限,从时间角度而言,也显得较为分散,犹如一张由年份、地点组成的人生简谱。然而,如果仔细追溯鲁迅的行迹,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则会发现,鲁迅的城乡之行并非是平面的,而是错综复杂却又有迹可循的人生地图,其中既充满了腾挪跌宕,又暗含着内在规律,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轨迹,伴随着主体心态的错落变化。这为我们解读鲁迅的生平与思想提供了别一视角。 若以城乡空间的角度观照,鲁迅1898―1936年的人生历程是多线交织的过程,可分解成若干支线,如绍兴→南京→东京(1898年至1902年)、东京→仙台(1902年至1904年)、仙台→东京(1904年至1909年)、东京一杭州一绍兴(1909年至1912年)、绍兴→南京→北京(1912年至1926年)、北京→厦门→广州(1926年至1927年)、广州→上海(1927年至1936年)。这些不同时间的各种路向,即是钱理群先生所言的鲁迅人生中“意义重大的‘空间的转移’”,构成了鲁迅人生之行的复杂面向。 按照空间的差异,鲁迅所经历的地点可划分为多种类型。在城市文化理论中,城乡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空间形态,“城市”的发展人口、规模、地域分布、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具体涵盖了市镇、中小型城市、都市、都市群、都市圈等类型,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聚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即从小自然村(hamlet)、村庄(village)、镇(town)到城市(city)、大都市(metropolis)、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集群城市或城市群(conurbation)和城市带或城市连绵区(megalopo-lis)”。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绍兴和仙台属于规模较小、发展落后、位置偏僻的市镇,构成鲁迅所处的社会低谷,同被称为“乡”、“乡间”。绍兴僻处东南,仍沉睡在传统的文化襁褓中,同样,日本本州岛的仙台当时也只是偏远小城。厦门、广州均为僻静封闭的边缘城市,作为闽文化中心地的厦门,体现了“边陲性的区域文化”,而坐落于南海之滨的广州,是与内陆城市相隔遥远的商埠,常被视为文化蛮荒地区。而东京、北京、上海则代表了古老或现代的都市,位置优越、人口集中、社会开放、发展水平首屈一指,多为政治、文化、工商业中心,是鲁迅一生中所到达的社会制高点。可见,鲁迅的生命世界是连结着传统与现代、小城与都市的网状空间。 鲁迅正是在乡镇、小城、都市等多种空间中穿行着,从路线上看,既有“城镇一中型城市一都市”的前行,又有“都市→小城→乡镇”的回退,前者包括绍兴→南京→东京、仙台→东京、绍兴→南京→北京、广州→上海等行程,后者指东京→仙台、东京→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等。因此,如果暂不计时间较短的省亲,鲁迅城市漂流之路主要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是由乡土、边缘小城向大城市、都市转移,一是由大城市退向小城、城镇。这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起起落落的动态过程。 鲁迅向大城市行进,共有四个时期,其中两次以绍兴为起点。第一次是始于1898年的“绍兴→南京→东京”,第二次是始于1912年的“绍兴→南京→北京”,前后两次时隔14年,均是由小城镇向大城市行进的过程。此外,鲁迅还曾两次向大城市进发,即1906年“仙台→东京”和1927年“广州→上海”。 由此,可以窥见鲁迅行走的重要路向。绍兴、仙台、广州、厦门,一般是鲁迅的出发点,也是他急于告别的地方,停留时间均十分短暂。除了鲁迅少年时期在绍兴生活了18年外,1909年在绍兴暂居不足2年(1909年9月―1912年2月),而在其他小城的时间亦如此,厦门4个月(1926年9月―1927年1月)、广州9个月(1927年1月1927年9月)、仙台2年(1904年4月―1906年3月)。仅1926―1927年,鲁迅先后穿越南方三个城市。总之,鲁迅在乡间、小城镇、古城总是匆匆作别,走马灯似地穿梭而过,传递出一个重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