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行》中战争与和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印度之行》中战争与和平

《印度之行》中战争与和平   摘 要: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印度之行》是福斯特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在人文观念方面,该小说同福斯特的其他作品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都向读者展示了福斯特对建立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而《印度之行》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在小说中流露出一种在意识到理想注定无法实现之后的迷惘和无奈,甚至还有相当程度的悲伤,因为理想会被残酷的现实击碎,文明的冲突终究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词:战争 和平 文明 冲突   一、世界大战――《印度之行》的创作背景   《印度之行》小说名的灵感来源于惠特曼的同名诗歌,它的两次创作历程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 ,这并非偶然。福斯特开始创作《印度之行》之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欧洲主要国家之间的各种矛盾虽已十分尖锐,却仍未彻底爆发出来。文学家依然有空间去幻想人类实现共同进步的可能性。人类曾经因为自身取得的巨大进步而感到欣喜,从惠特曼的《印度之行》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苏伊士运河的通航,使得东西方之间的海上距离大大缩短,就连身处地球另一端的惠特曼也不禁为之欢呼。随着东西方相互往来日益密切,一个前景无限美好的“地球村”似乎正在形成。人类既可以通过学习现代科技,也可以通过了解传统智慧来使自己变得更加睿智,从而具备解决所有问题的能力。   可是,战争却向人类提出了一个巨大的讽刺,人类连最根本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尚未解决好,人类依然要在生死之间苦苦挣扎,而这种局面恰恰是人类自己造成的。福斯特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心态开始了小说的创作,而这次创作之所以不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战争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的一次空前浩劫,除了欧洲主要国家在战争中遭遇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外,亚洲、非洲、美洲都卷入其中,并深受影响。战争向世人提出了这样一个既古老又现实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相互伤害的能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这种条件下,人类如何实现并维护彼此之间的和平,如何避免战争,并实现共同发展?这个问题十分尖锐,自人类文明史开始就没有得到很好的答案,直到今天依然有待回答。   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之后,以内燃机、电气化、现代化学工业等新兴产业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非但没有解决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科技的进步反而为人类的自相残杀提供了便利条件。战争是国际体系演变的主要推动力,是人类智慧的最高竞技场,也是对人性最严酷的拷问。战争之火虽然并未燃烧到英国本土,但战争本身惨烈的进程以及战争对整个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依然给福斯特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创伤。   这种因创伤而导致的悲观情绪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学界尤其明显。在美国作家中,T.S. 艾略特写出了《荒原》;海明威用自己在战争中受伤的经历写成了《永别了,武器》;菲茨杰拉德则选择逃避,沉湎于灯红酒绿之中,写出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在英国,D. H. 劳伦斯创作了《查泰来夫人的情人》;而战争之后的福斯特,其内心所受的煎熬,恐怕一点也不亚于流连在巴黎蒙巴纳街头的“迷惘一代”。   战争对英国带来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除了人员和经济上的损失外,英国不仅在全球范围,也在欧洲的政治舞台上失去了往日的影响力。战争结束后,美国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主导力量,在欧洲则是法国的势力弥漫一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真正蓬勃发展的非殖民化运动也开始露头,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落脚点来支撑它昔日的荣光。印度这颗“王冠上的钻石”自然成了整个英国社会的目光高度关注的地方,英国需要印度,不仅需要印度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倾销商品的市场,更需要在印度的身上找到自己宗主国的优越感,这种受到打击后补偿性的优越感,在小说中随处可见。   但是在印度国内,局势的发展并不如统治者所愿。以甘地和尼赫鲁①等人为代表的印度教徒的独立运动,以及以真纳②为代表的穆斯林教徒的独立运动,都在刺痛着英国人那敏感而又易受伤害的神经,英国对此本能的反应,就是加强对印度的控制,对独立运动进行严厉打击。   所有这些,深深地影响了小说《印度之行的创作》。《印度之行》的独特之处在于,这部小说是作者根据自己两次前往印度旅行的经历写成,③是福斯特对自己历史观、文明观的一次全面介绍。小说体现了福斯特对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在这个理想社会里,来自不同民族、具有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相互尊重、相互宽容,从而实现民族和解和文明的融合。   福斯特年轻时曾加入学生组织门徒社(The Apostle),后来还成为在英国知识界颇有影响的布卢姆斯伯利社团 (the Bloomsbury Group) 的主要成员。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中描绘的人人都平等、人人都快乐的“世外桃源”的理想削弱了福斯特的基督教信仰,并深刻地影响了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使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