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大脑
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大脑 直到最近,我还是一名用技术改造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多年以来,先行者们的思想和工作一直都在激励着我,比如简?麦克格尼格(Jane McGonigal)、 凯蒂?萨伦(Katie Salen)、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所有的坏事都对你有好处》(Everything Bad is Good for You)的作者斯蒂夫?约翰逊(Steven Johnson)、道格拉斯?托马斯(Douglas Thomas)和《学习新文化》(A New Culture of Learning)的作者约翰?斯利?布朗(John Seely Brown)。 作为一名技术爱好者和工科生,我相信仰赖技术之福,我们与他人及环境的互动之道不仅丰富了我们的阅历,还改善了我们这个物种的生存状态。我认为每一种新的工具都能够加深我们对世界上一些最具挑战性问题的理解,并使我们有效地应对它们。在每一次技术进步中,我都预见到潜力;伴随着每一次技术突破,我都期许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不过,正如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在他发人深省的著作《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当中写道,“若要对任何一种新技术,或者通常而言的进步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便应当对所失有着与对所得一样的敏感。我们不应任凭技术的光芒蒙蔽自己内心深处的忠诚守护,以至于麻木了自身本质的那一部分。” 比如说,视频游戏令我们浸淫于虚拟空间,在其中我们需要学习在意识中旋转物体以及游历各种各样的结构和环境,这或许增强了我们的视觉空间智力。但是,卡尔发出了警告,这种能力的获得“与支撑着我们‘记忆性知识获取、归纳分析、批判性思考、想象力和反思’的‘深加工’能力的减弱如影随形。” 实际上,计算机实现不了真实世界的微妙和复杂――不管技术变得多么先进或者精深。虚拟现实技术之父、数字媒体领袖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在他的宣示性著作《你不是个玩意儿》(You Are Not a Gadget)中点评道,技术往往“在一个去除了数据源一切个性品质的标准化系统内抓住了现实具有某种限制的量度。”这是因为我们开发的算法和工具反映的都是我们对世界的主观理解,而我们的意识无法完整地领悟或表现一件事物。 艺术家、互联网人类学家乔纳森?哈里斯(Jonathan Harris)曾投身于几个高度原创性的项目,目的是探求理解及赞美人性的革命性方式,几年之后他得出了与拉尼尔类似的结论。在他的每一个项目中,哈里斯都感受到自己工具的局限以及仅仅利用数字信息挖掘深度与意义的困难。最终他对于技术的观点遭到了翻天覆地的重塑。 芝加哥大学教授詹姆士?伊文思(James Evans)的一项研究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深刻见解。伊文思研究了3400万份文章,将互联网被引入学术研究之前和之后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比较。他不仅证明了写就于数字时代之后的论文在引文方面不够丰富及多样化,更是指出,旧式的图书馆搜索之所以有助于扩展学者的视野,恰恰是因为搜索过程在触及真正想要的研究材料之前多多少少会浏览到无关的文章。正如卡尔所注意到的,“搜索引擎往往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与我们当时的搜索对象极度相关的文本片段甚至寥寥数语,而几乎不会鼓励我们从整体上对待研究工作。我们在网上搜索时不见森林,甚至不见树木。我们看到的只有枝叶。” 有得,也有失。任何熟悉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人都知道,思考模式的转变并不能靠强推舆论和规范科学带来,而应该通过允许异议和发散性思维实现。科学革命的发生乃是由于无所畏惧的头脑在未被探索过的领域寻求不同寻常的解释。但是,将我们限制于某种特定思维模式(通常是开发者的世界观)的算法,又怎么能够让我们质疑自己对自然的基本假设呢? 正如伊文思所证明的,每一次出现新技术时,我们试图借以省却的乏味而看似不相关的任务,原来都是我们学习经历中最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对我们有所助益恰恰是因为它们令我们身心疲惫。依靠计算机的效能减少人类错误使我们的工作缺乏深刻的思考和原创性,最终令我们学到的东西不像辛苦劳作的时候多。 摄影师富尔维奥?博纳维亚(Fulvio Bonavia)针对技术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深刻的观点:“如今摄影行当面临的巨大挑战是数字技术降低了成为摄影师的门槛,但是出类拔萃却更难了。当我还是一名手工插画师和图形设计师时,我会花上一整天手工创作某个作品,现在同样的工作利用计算机两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然而我过去花掉的时间一点都没有被浪费,因为我觉得那让我更加成熟,让我学会了专注、耐心、精确以及注意不犯错误。” 最近一些神经可塑性方面的研究表明,我们使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