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悼亡诗词情感处理
                    浅析悼亡诗词情感处理    摘 要:悼亡诗词作为诗歌的一种题材在表达手法上有着自身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两首悼亡诗词的分析解读,试图探讨其情感处理的方式及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追忆 白描 情感映射   一、前言   德国美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将希腊人开始追忆古代神话中克里特迷宫的时代称为分岔路口,认为从这时开始,“世界历史的间隙标示出何时记忆女神开始转变为分裂的记忆”(Benjamin,1991-1997)。这种“追忆”手法大量体现在诗词作品中,创作者赋予作品一种“记忆”,这种“记忆”不但是生者的记忆总和,还包括死者的记忆,不但注视着当下的时间,也听到过去和现在所有被迫陷入沉默的时间和生命。   悼亡诗就是“追忆”作品的一种具体形式,由于其特殊性,往往有大量情感的流露,从而达到作品的审美价值。这种情感是自然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形式化与意象化,它不仅保留了自然情感的个体性和触发性, 并且通过形式化和意象化使之有了普遍传达性。而在追忆作品中,追忆亡妻的诗词作品在情感处理上比较特殊。由于作者对于亡妻的情感往往已经超越了爱情的高度,上升到了亲情的层次,在情感处理上往往趋于平实,同时这种介于爱情和亲情的情感又遇到了“死亡”这个主题,诗歌的基调变得深沉,这是一种“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境界。因此,这类诗词通过今昔的对比,从细节描述中来表现作者的深沉的情愫和怀人忆旧的愁绪,作品笼罩着一层或浓或淡或明或暗的哀怨凄迷的气氛。而由于所作时间不同, 作者经历不同,作者的情感和语言风格上各有差异。本文选取了苏轼的《江城子》和英国诗人哈代的《在风雨中》(During Wind and Rain)这两首同是哀悼亡妻的诗词进行情感分析。   二、悼亡诗的情感表达方式与特点   诗词表达往往通过将看似与情无关的景和主人公的情编织在一起,情在景中得到了传递和升华(张晶,2013)。宋词中感情表达的一个常用方式就是以景衬情,虽由寥寥数语勾勒出场景,但读者凭借想象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词句中所描绘的景象,如同看到了一幅画,其中包含了“人、景、情”,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在离别意象中常见的“柳、草、亭”等。苏轼词里面的代表作之一《江城子》,是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将生活的点滴和梦境的碎片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著不舍的深情。上阕纪实,下阕记梦,加深本词的悲伤基调。这首词既描述了生者的记忆,也伴有死者的记忆,既写了亡妻,又写了词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为了抒发哀悼诗词中难以言表的感受,白描手法得到了广泛和巧妙的运用。除了上面苏轼的《江城子》,哈代的《在风雨中》也有大量的白描,如诗的首句开始吟诵亡妻和家人一起合唱的场面――“他们唱着最心爱的歌曲――/男女老少――啊/三重唱伴着男高音、男低音(They sing their dearest songs―/He, she, all of them―yea/Treble and tenor and bass)”。音乐在哈代的作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哈代自幼由父亲教授学习小提琴,音乐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代表了快乐的时光。哈代在首句直白地描绘出了妻子艾玛生前和家人共度的幸福时光,也间接地表达出了他对那段时光的向往和珍爱。再比如第三节中描述一家人吃早餐的情景――“他们欢快地共进早餐――/男女老少――啊/在夏日的树荫下/瞥得见远处的海湾(They are blithely breakfasting all―/Men and maidens―yea/Under the summer tree/With a glimpse of the bay)”,没有任何过多的修饰,不见雕琢的痕迹,语言虽朴素,却饱含深情。   哀悼诗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创作过程中,诗词人会与逝者进行情感交流,所以作者往往会将逝者的感受一同写入作品中。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句,这是整首词的首句,将长久郁结于心的悲叹,在此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两茫茫”说的不只是词人单方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是茫然、凄婉、沉痛的,笼罩全篇。哈代的《在风雨中》描述的家庭生活实际上是亡妻儿时的生活场景,诗人并未亲身经历,逝者好似借诗人之口说出,或悲或喜双方共同体验,情感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看苏轼的这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同样是在描述阴阳相隔的双方的感受和情感,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一派孤寂凄哀的情景。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