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法战争前期清府外交决策机制
中法战争前期清政府外交决策机制 【摘 要】 本文介绍了晚清政府的外交机构,分析了中法战争前期的议和谈判,晚清中央政府的外交决策与执行过程。认为对西太后的外交决策起到重要影响的臣子,主要是醇亲王、军机大臣,他们可以通过西太后的召见直接表达意见;外交决策的中心人物是醇亲王以及总理衙门的大臣们。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关键词】 中法战争前期,议和谈判,清廷外交决策 一、引言 19世纪80年代,因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利益受损严重的法国急于在亚洲扩张,在占领越南南部、中部之后,开始向越南北部扩张。越南是清的藩属国,多次向清政府求援,清政府在外交手段无法阻止法国之后,面对法国的多次挑衅,在越南北部地区爆发一系列军事冲突。1885年6月,天津条约的签订结束了此次战争,越南脱离了与中国长期维持的藩属关系。 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83年12月到1884年4月,战争在北圻境内(越南山西、北宁)进行,清军采取消极防御政策、节节溃退。第二阶段从1884年7月至1885年3月,战事在中国东南海域及越南北圻与广西毗连地区进行。马尾海战中,福建海军及马尾船厂均被毁灭。[1] 战争前期,中法两国进行了多次谈判交涉,中法两国的关系陷入了时战时和的状态,特别是清政府,对于是战是和犹豫不决。本文试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中梳理、分析出在战争第一阶段、即前期的议和谈判的过程中,军机处、总理衙门与从事具体外交交涉的官员之间的外交决策与执行过程。 二、清政府的外交机构 19世纪末,清政府的外交机构主要有直属于皇帝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文略称:总理衙门)、南洋大臣、北洋大臣、出使大臣、礼部、理藩院等;与外国交涉时则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其中,总理衙门与北洋大臣虽存在隶属关系,但是具体在具体的外交事务中,总理衙门是否是清政府外交的决策机构是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动而随时发生变化的。 1875年文祥死后,加上1884年的甲申易枢,外政大权旁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成为对外交涉中的中心人物,清廷在处理与外国的交涉事务时,多由李鸿章全权代表,加之李鸿章麾下亦有装备新式武器的军队,各国外交官对于李鸿章的地位和实力是有所忌惮和尊崇的。1884甲申易枢之后,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奕?X替代了失势的恭亲王奕?D,成为朝廷的实权人物。 三、中法议和谈判缘起 1882年3月,法国西贡殖民政府派海军上校李威利率军北上,于5月占领河内。中法两国在越南北部处于战争一触即发的状态。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其继任者脱利古多次进行始议和谈判,均以失败告终。而在越南北部的山西、北宁的军事冲突中,清军连续战败后,法政府开始对中国诱和。中国粤海关税务司德国人德璀林在香港与法海军舰长福禄诺相晤,法国通过德璀林带着密信到天津见李鸿章。由此,李鸿章与法国海军舰长福禄诺开始私下接触,意图和平解决战争。 1884年3月13日,李鸿章将福禄诺提出议和条件一事以电报发给总理衙门。具体的议和条件于25日以书信寄送。 25日,总理衙门将电报呈给西太后,西太后发出上谕:“著李鸿章通盘筹画,酌定办理之法,即行具奏。……若李鸿章再如前在上海之迁延观望,坐失事机,自问当得何罪。此次务当竭诚筹办,总期中法邦交从此益固,法越之事由此而定,既不别贻后患,仍不稍失国体,是为至要。”[2]并命李鸿章复奏如何应对福禄诺提出的条件,李鸿章由于上次与脱利古在上海谈判中失利,对于此次议和谈判十分谨慎。 李鸿章的书信到达总理衙门、呈览军机处是3月27日,书信详细说明了福禄诺提出的议和条件、包括:清法南北分治北圻;开放云南边境通商;解除曾纪泽驻法公使职务;战争赔款以及作为担保的领地占领。[3]最后,李鸿章提出两点献策:解除曾纪泽驻法公使职务、答应与福禄诺进行议和谈判。[4] 对此,军机处27日发来电报,传达西太后准许议和谈判的上谕;认可李鸿章第一条献策,并指示李首先要向福禄诺传达西太后许可议和谈判一事,延长对福禄诺所提议和条件的回答期限。第二,等西太后上谕中指示的李鸿章复奏到达北京后再开廷议,获得西太后的决断后再电报告知李鸿章。第三,议和可在天津进行。第四,关于曾纪泽解任一事“曾大臣本系连任,年限届满,留撤俟由内酌”。[5] 四、议和谈判决议过程 到李鸿章与福禄诺的议和谈判正式开启为止,清廷的决议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西太后决议是否开始议和谈判,直到降旨同意谈判;第二阶段,摸索解除曾纪泽驻法公使职务的解决办法,并付诸实施;第三阶段,开廷议,并于4月10日颁布上谕明确议和条件。 第一阶段,醇亲王等重臣阅读了李鸿章关于法方议和的电报后,对于醇亲王进行议和的主张上意见一致。之后,醇亲王与军机大臣等被召见的时候,说服主战的西太后同意。27日李鸿章关于议和条件的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