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运河历史变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南运河历史变迁

浅析南运河历史变迁   【摘 要】南运河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繁荣与终结的过程,根据运河发展的自身特点和规律,南运河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各个阶段既相互衔接又自成系统,,既有对前代运河遗产的继承,又在多方面有所创新。   【关键词】白沟;永济渠;御河;卫河;南运河   南运河原为古老河道,后经人工开凿,为京杭运河的北段。南运河是在三国时期曹操开挖白沟基础上开始形成的,隋唐时期称永济渠,宋金演变成御河,明清时期称卫河。今称南运河实则是山东临清到天津段,也就是卫河的下游的一段,基本上指的都是河北地区的一段运河,只是称谓不同而已。通过了解南运河的历史对我们今天运河文化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一、三国时期的白沟、平虏渠、利漕渠   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正月曹操亲率大军渡过黄河,为了运输军粮下令“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 [1]由于白沟运河南通黄河,北通滹沱河,因此它开通以后很快成为通向河北地区的重要通道。曹操于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命董昭在河北一带开凿运河“辽西单于蹋顿尤强,为(袁)绍所厚,故(袁)尚兄弟归之,数入塞为害。公(指曹操)将征之。凿渠自呼沲入水,名平虏渠。” [1]白沟运河与平虏渠的相接,其古道大致为今天的南运河中的的一段。汉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魏太祖凿渠,引漳水东入清、洹水以通河漕,名曰漕渠。利漕渠的开通沟通了漳水与白沟,引漳河水入白沟以后增加了白沟运河的水量,更利于漕运,同时也促进了邺城经济的繁荣。清代的顾祖禹说:“史起凿渠以富国,曹公凿渠导流以通漕,皆漳河也。” [1]   三国时期的开通的白沟、平虏渠、漕利渠,使河北地区原本并不相通的自然河流沟通起来,成为沟通河北南北地区的水运干线,为以后海河水系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但因为北朝时期战乱,缺少管理,河道淤积,黄河倒灌致使通航遭到严重的破坏。到了隋代,虽然可以局部通航,但是能将各条河流联系起来的航运已经不复存在。   二、隋唐时期的永济渠   隋炀帝为了收复辽东被侵占的土地,遏制高丽势力的发展,决定对高丽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要在涿郡地区建立大本营,用来进行军事物资储备,以供前线作战需要。再者河北一带自北魏以来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为国家所仰仗。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春正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2]该段运河自今河南武陟西北沁水北岸开渠,引沁水北向经淇(今淇县),利用曹操所开白沟,至陶馆,以下另开新渠经临清(今河北临西)、德州(今山东德州)、静海,至独流口折向西北,又经永清与漯水,达于涿郡(蓟县,今属天津市)。永济渠南边是引沁水达于河,北则通涿郡,其实永济渠只有白沟到天津段是利用曹操开挖的白沟―清河―平虏渠这条古道。永济渠不但利用曹操开白沟时期的清水和淇水作为水源,更增加了沁水作为水源,大大增加了水运通道的流量。   “隋氏作之虽苦,后代实受其利焉。” [3]隋代开通的永济渠为唐代提供了交通便利,唐代对于运河的建设重点放在对现成的运河网的改建和管理上。永济渠在唐代是以清水、淇水共同作为渠首水源的。唐代为了防止和减少洪水对永济渠的冲击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保证了永济渠的畅通。除了开挖减河、修筑提防、蓄水滞洪这些防御措施外,还对永济渠进行扩建,增开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支渠有的用来通漕,有的用来灌溉。如开魏州西渠、张甲河、长丰渠、沣水渠、通科渠、平虏渠等。唐朝以永济渠为主干线和这些支线运河组成了华北平原的水运网,但是因受安史之乱的战争破坏,直到北宋时期才重新焕发生机。   三、宋金元时期的御河   北宋时期的永济渠在局部地区仍在使用,但是总的名称改称御河。“御河源于卫州共城县百门泉,自通利,乾宁入界河,达于海。” [4]可以看出御河以百门泉为水源,不再以清水和沁水为水源。北宋只是管理御河中卫州(今河南卫辉市)到巨马河、界河的一段运河。北宋时期开始设管运河水运的官员,称河北转运使,欧阳修就曾担任过此职。北宋一代对御河进行了多次疏浚,有的局部改道但总的来说断断续续维持着通航直到北宋的灭亡。从南宋初年黄河向南迁徙,御河就免受黄河干扰,直到元代还可以通航。金代时两件事对御河有极大的影响。一是黄河南迁,夺淮河河道入海,使御河摆脱了黄河的干扰;二是金朝迁都,从上京迁都到燕京,御河成为自南而北的重要运道,便加强了对御河的管理。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规定凡漕河经过之地,设置专门人员营护堤岸。还在沿河的地方设置仓储“凡诸路濒河之城,则置仓以储傍郡之税”。[5]这个水运系统以御河为主干线,将河北地区联系起来。这个水运系统在金朝都城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城市内日常生活用水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元代的运河在有的地带被称为永济渠,“御河自大名路魏县界,经元城县泉源乡于村渡,南北约十里,东北流至宝家渡,下接馆陶县界三口,御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