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照香油灯下成长起来国家级名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曾照香油灯下成长起来国家级名师

曾照香油灯下成长起来国家级名师   她知识渊博,平易近人,乐于奉献。她来自偏僻山村,家境贫寒。幼时的她立志将来做一名老师,帮助更多的寒门学子。她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还取得了很多荣誉,但在成绩面前,她始终觉得这只是一名教师的本分。她,就是淄博职业学院教授曾照香。   乡村女孩的苦难童年   曾照香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家中兄妹四个,家庭贫困。大山中的小学,条件非常简陋,曾照香对小时候的经历记忆犹新。“全校只有一个不足50平米的简陋平房作为教室,一到五年级的孩子全部都集中在一起,下雨天书本会被打湿,冬天的时候还有雪花飘进来。”   任课教师姓刘,来自青州县城,是一位五十多岁、身有残疾的中年人。刘老师家离山村60余里路程,他寄宿在村头一个不足10平米的小陋屋内。“刘老师实行的是复式教学,给一年级上完课之后再给二年级上课。”但曾照香并不觉得苦,她说:“山区的教学条件艰苦,有书读我已经很心满意足了。”   与那个年代其他山村小孩一样,放学回家后,曾照香还要割猪草、捡鸡粪、上山刨草药,帮家里洗衣、劈柴、做饭,照顾瘫痪的妹妹,晚上再在煤油灯下做作业。“煤油灯以煤油作为燃料,用棉绳做灯芯,是电灯普及之前的主要照明工具。”曾照香解释道,“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一盏煤油灯。”她印象最深的是夜深人静时,妈妈在煤油灯下为家人纳鞋缝衣,而她就偎依在妈妈身边温习功课。   煤油灯的灯光是微弱的,却点燃了黑暗中的一线光明。曾照香小时候经常做着一个梦:全家人都围坐在一个宽敞明亮的房间里,灯火辉煌。她憧憬着将来有一天能够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读书是当时山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幸运的是,这个勤奋好学的乡下女孩顺利考取了青州县城的重点中学。   读中学时,曾照香每月回家一次,带足干粮与咸菜。为节省6角钱的车费,这个16岁的女孩经常徒步60余里的山路回家。   艰苦的环境造就了曾照香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培养了她开朗乐观的性格。她学习一直努力刻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她最大的心愿是考上大学,毕业后当一名教师,让更多的农家子弟受益。1982年,她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山东工业大学,成为一名电气技术师范专业的学生,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   “与现在的学生相比,那时条件很艰苦,但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教会我勇敢与坚强。”经历过苦难的求学生涯,曾照香面对寒门学子,总是鼓励他们自强自立,通过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不能选择出身,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奋斗,通过奋斗改变人生。”   教师不能只有一桶水   大学毕业后,曾照香先后在淄博冶金职工中专学校、淄博化工学校、淄博职业学院任教。为了更好地提高专业技能,她曾到多家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在教学中,曾照香深刻体会到,要当好教师必须首先把课上好,而要想把课讲得生动、活泼,就必须掌握更新鲜、更宽阔的知识。“教育界流传着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曾照香讲道,“我认为这句话不确切,桶里的水是有限的,学生的需求是无限的,舀了几次、几十次终究会干涸,而且静止的死水,时间久了就会不新鲜了。准确地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条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溪流。”   在曾照香看来,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学问,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课程和教学内容虽然相对稳定,但绝不是死搬硬套,而是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呈螺旋式上升。教师本人要自我加压、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踏入教坛20余年,有些课程反复讲过不止百遍,但她每次上课前还要精心准备,修改教学讲义,力求把领域内的最新知识介绍给学生,争取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内接触到领域内的尖端技术。当学生接触到新技术时那惊喜的眼神让她觉得所做的一切都很有价值。   勇于探索的专业“带头人”   2002年,淄博商校、淄博化校、公用事业技校、工贸职工中专四校合并为淄博职业学院。   2004年,淄博学院提出了“以工为主,商为特色,工、商、医、艺、外语、社会事业等协调发展”的办学定位。根据长期规划,淄博职业学院准备成立电子电气工程系,曾照香负责筹建相关事宜。   当时电子电气工程系只有8名教师、45名中专生。淄博职业学院为了提高办学效益和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凸显高效管理,实行两级预算管理,经费与学生数量挂钩。在人、财、物都十分匮乏的情况下,电子电气工程系怎么发展?曾照香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肩上担子重,真的压力很大,”回想起电子电气工程系筹建之初,曾照香还是心有余悸,“有时忙了一天,人都虚脱了,真的很想哭,内心里怕带不好团队辜负大家的期望,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   “在筹建工作中,我拿出了考大学的那股干劲,不停地学习、不断地总结。”她首先带领骨干教师到南京、杭州、上海等招生和办学效益好的院校去调研,请行业企业单位领导、技术人员来诊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她认真分析困扰系发展的原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