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盐城市考作文述评.docVIP

2015年盐城市考作文述评.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年盐城市考作文述评

2015年盐城市中考作文述评   原题回放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有的人,无论远近,仿佛总在身边;有些事,不管大小,始终浮现眼前;有份情,真挚浓烈,时时温暖我们的心田;有种理,意味深长,常常萦绕我们的脑畔……他们(它们)从未走远。   请以“从未走远”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命题透视   近几年的盐城市中考作文题一直以命题作文为主,只有2014年以“提示语+半命题+要求”的形式出现,2015年仍旧回归命题作文,只是形式上有了突破,不再是直接出现作文题,而是以“提示语+命题+要求”的形式呈现出来。   就命题内容来看,这道作文题仍旧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和写作实际,让每位考生都有话可写,有真话讲,有真情抒,积极引导他们跳出自我的小天地,关注社会,拥抱自然,思考生活,进而获得个性化的感悟。   就命题形式而言,“提示语+命题+要求”的形式便于考生立意、选材,但从阅卷现场反馈的信息看,仍有不少考生因审题不慎而吃了亏。这道题的题眼是修饰语“从未”,就是“从来没有”的意思,这样就可以从时空角度把文题理解为“从来没有走远”,而且提示语中的“总在”“始终”“时时”“常常”等词,也证实了这一点。但只能写“一直都在身边”吗?仔细琢磨提示语中的“仿佛总在身边”“始终浮现眼前”“时时温暖我们的心田”“常常萦绕我们的脑畔”等短语,就不难发现只是“仿佛”在身边,实际上这个人并不在身边;只是“浮现”在眼前,其实这件事并不是发生在眼前……可见,这道题还应该抓住关键词“远”,从心理的角度去理解,即“叙述的对象虽然已走远,但其影响仍留存心底,并没有走远”,所谓“天涯若比邻”便是如此。这里的“远”应是指时间消逝的久远、空间距离的长短,当然,也可以指心灵的隔阂或思想的偏离等。   审题时,考生应认真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办)”这三个问题。是什么从未走远?这可以从提示语中找到答案,那就是“人”“事”“情”“理”,后面的省略号还提醒考生,除此之外,还可以写别的,比如写某种动物或植物未曾走远,也符合要求。接着思考为什么感觉他(她、它)从未走远。最后还要思考如何发现他(她、它)从未走远,也就是要写出发现的过程,是通过哪几件事获得的感悟,是如何觉得他(她、它)似乎走远了而最终发现其就在身边的。   此外,写作这道题还要注意再现情境、再现画面,把那些让人感到他(她、它)从未走远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腻地描绘出来。   评卷扫描   1. 审题草率,选材单一。   准确审题是考场作文得以成功的关键。这道作文题的提示语部分提示考生可以从人、事、情、理方面寻找素材,而且后面还附加了一个省略号,也就是说,考生如果写那些从未远去的“物”等,也是合乎要求的。但从阅卷情况看,写“人”的文章占了绝大多数,而其中又以表达亲情、师生情的为主,结果导致题材“撞车”现象严重。   2. 无“我”意识,堆砌史实。   “从未走远”这一命题作文其实就是个半命题作文,因为考生不仅要补充“谁(什么)”从未远去,还要写出从未离开“谁”,而后面这个“谁”,最好就写“我”。遗憾的是,不少考生在审题时忽略了这一点,直接去写某个历史人物从未远去,却没有写出“我”是如何感受到的,这就有“掉书袋”之嫌了。   3. 感情不真,脱离实际。   这道作文题,不少考生没有感情投入,没有独特的思想表达,而是花大量的篇幅去写某种情感已经远去,然后加上蜻蜓点水似的几句交代,就发觉其从未远去。这明显不符合生活的真实,是一种矫情,不能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自然也无法打动阅卷教师。   4. 主题浅显,挖掘不深。   大凡成功之作,大多能用世界的、长远的、人文的目光审视生命、审视社会、审视人生,能用个性的思考去感悟世界。但是,本次作文中,不少考生的文章还停留在叙述某人或某物看似走远了,仔细一看或一想,发现那人或那物并未走远的层面上,至于为什么觉得他(她、它)没有走远,却并未做深刻的思考,结果导致文章假、大、空。   迷津指点   1. 拓宽选材空间。   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选取关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同学“从未走远”的故事固然不错,但是,同学们绝不能将选材的视角仅仅局限于此。如果你们放眼自然,一定会发现从未远去的还有乡村的宁静、小河的从容、秋虫的呢喃等;如果你们关注社会,就会发现普通人的淳朴、邻居的互助、小人物的善良等也从未远去;如果回望历史,你们会发现更多可写的材料。因此,同学们一定要放开眼界,拓宽选材空间。   2. 倾注丰富情感。   情感是否真实、是否丰富,决定着文章的成败。同学们在写作中,要找准寄情的载体: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景,可以是事;要用心描绘出动情的细节,在铺垫到位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