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两宋官研究概述
两宋官窑研究概述 【关键词】宋代;官窑;研究;概述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摘要】两宋官窑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陶瓷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因文献资料有限,有关窑址的考古发掘资料也显不足,因此对相关问题始终聚讼不一,未能达成共识。本文对多年来的两宋官窑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分别就官窑制度、北宋官窑、南宋官窑及与官窑密切相关的哥窑问题的研究做了概括性的叙述,意欲为读者描绘出两宋官窑研究的全貌。 按文献记载,宋代官窑创烧于北宋徽宗朝,“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袭故都遗制”再设官窑,是为南宋官窑。对于两宋官窑的研究历年来一直连绵不绝,许多专家学者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因考古资料的不足,以及对文献记载的理解存在偏差等种种原因,存在较大的分歧。任艳曾在2000年撰文对此做过较为全面的综述,对之前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详略不同的涉及(下文简称为“任艳文”)[1]。近几年来,随着杭州老虎洞窑址和汝州张公巷窑址的陆续发现,对两宋官窑的研究高潮迭起,取得了更多的成果。笔者意欲以2000年以后的成果为重点,对两宋官窑的研究情况做综合分析和概括性的梳理,以补任艳文之缺。 一、关于官窑制度 官窑制度始自北宋。关于官窑制度的起源、发展,一些研究者曾撰文进行了论述,主要有李刚的《论宋代官窑的形成》[2]、刘毅的《官窑制度的形成及其实质》[3]、李民举的《宋官窑论稿》、王光尧的《宋代官窑制度初探》等。虽然他们论述的重点各不相同,但对其发展脉络是有共识的,即由贡瓷到朝廷搭烧(监烧),再到自置官窑烧造,是朝廷对宫廷用瓷生产的控制逐步加强的结果。李民举总结官窑生产关系的特点有四,即“宫廷置场、内府制样、民匠造器、兵士供役”[4]。王光尧则认为“宋代的官府窑场是宋代特定的社会和经济状况下的产物,其形式是由官府具资并组织生产的官营瓷器作坊,服务其间的制瓷匠人是政府通过遴选当差的办法从民间‘和雇’来的优秀瓷业匠人,官府窑场的产品除部分高质量被选中者供应宫廷或官府外,大部分仍作为商品出售”,他把官窑分为“地方官窑”、“中央官窑”和“承办工程的临时官窑”三种,并具体分析了它们的不同特点[5]。本文所谈及的正是他划为“中央官窑”的部分。 二、关于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研究的焦点是北宋官窑是否存在以及窑址所在两个问题。 按照《坦斋笔衡》的记载,北宋官窑创烧于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7年),但没有言明具体烧造地点,因此给今天的北宋官窑研究留下了许多谜团。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人开始了寻找北宋官窑窑址的工作,但直到现在依然没能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北宋官窑即“汴京官窑”,其窑址位于北宋都城汴京,即今天的河南开封附近。但由于宋元以来黄河多次泛滥成灾,开封屡屡被淹,昔日北宋的都市繁华被黄河的泥沙埋于地下达五六米之深,因此窑址无法找到,而且可能永远不能重见天日。陈万里[6]、冯先铭[7]、汪庆正[8]都认为汴京官窑是北宋的官窑,但无法从窑址取证。三位先生在陶瓷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观点代表和影响了绝大多数研究者。 但是汴京窑址多年来遍寻无果,令一些人对史料记载产生了怀疑,他们因明清以来文献资料只提“官窑”和“修内司窑”而未提及“汴京官窑”,故而否定汴京官窑的存在。这种论点的发展,就是认为北宋有官窑,但窑址不在汴京,而在汝州,确切地说,就是今天的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的汝窑。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李辉柄。他在分析了开封附近的地理环境后,认为当地“没有烧瓷的主要原料瓷土及其所用的燃料(木材与煤)等自然条件,是无法建窑烧瓷的”。他认为《坦斋笔衡》中所谓“京师”应作主语指“朝廷”,而不是作状语指具体地点;若文中所记是“自置窑京师烧造”,才能明确是在汴京设窑烧造。而其它文献中“色好者与汝窑相类”的官窑指南宋“袭故都遗制”设立的修内司窑,汝窑即“故都”时的官窑[9]。李刚分别于1989年和1996年撰文阐述了相同的观点:“朝廷‘命汝州造青窑器’时,承烧御用瓷器的窑为民窑,生产性质属官搭民烧,由汝州地方官监管;后来朝廷‘自置窑烧造’,这个窑就是北宋官窑,地点在汝州。”[10] 针对这种观点,多位学者发表了不同看法。陆明华认为“汝州”与“京师”是两个不同的地域概念,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和对上海博物馆所藏瓷片标本及传世瓷器的研究,确认“北宋官窑是存在的,它与汝窑不是一个概念”[11]。施远、张东就“开封没有制瓷原料故不能烧造瓷器”一说展开讨论,认为此说低估了宋王朝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获取制瓷所需物资、“穷一切物力以济一人”的能力,也忽视了当时汴京地区良好的水运条件在运送生产和生活物资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从地理条件分析,认为当时的宋王朝可能选择开封以西的巩县作为官窑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