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人控制背景下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研究及防范建议.doc

内部人控制背景下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研究及防范建议.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内部人控制背景下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研究及防范建议

内部人控制背景下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研究及防范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4)02-000-01   摘 要 我国是一个新兴转轨的这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和资本市场正经历一个摸索中前进的过程,大量的传统体制遗留问题与配套设施的不完善正使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市场竞争与效率缺失的大背景下,由于外部监督机制的软弱和内部治理机制的双重失灵,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以及随之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内部人利用职务的便利和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为自己谋利致使股东利益不断受到侵蚀,二者之间委托代理矛盾进一步激化。本文分析了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特点,产生内部人控制的背景,以及内部人控制下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进一步提出防范措施与相关建议,选题新颖,内容全面详实,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关键词 新兴转轨 内部人控制 国有资产流失   一、内部人控制的特点及形成背景:   (一)内部人控制的特点   我国很一大部分股份公司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控制股权的主体是国家或者法人,但有效持有主体缺位,产权主体虚置,没有形成人格化的产权主体,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监控机制有名无实,同时又因为中小股东不仅持股比例低而且股权分散,缺乏约束内部人的动力和手段,管理者往往集管理权、决策权、人事权、监督权于一身。   (二)我国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形成背景   1.国有股权的所有者缺位   在我国,国有企业财产属于全民所有,名义上人人都有所有权,但实质上全民这个概念是相对无形的,在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国家作为非人格化的所有者,只具有有限的行为能力,这是国有资产的天然特征。我国的上市公司大多都是由传统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作为国有股权代表的董事会成员本身就是大股东(国有股)的代理人,而不像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处于资产委托方的角色,我国上市公司中的董事会成员既然也是代理人,就必然会和经理人员一样有着偏离全体股东利益的动机。   2.外部治理机制的软弱   正统的股东主权治理模式中,对经理层的监督和控制是由公司外部股东来完成的,而外部股东作用的发挥程度依赖于一个有效率的,具有评定公司价值和转移公司控制权功能的、竞争的资本市场,同时还要通过其他一些制度安排。但在转轨经济中,上述竞争的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都是不完善或缺少的,这缘于转轨经济国家中糟糕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同时存在的大量传统体制下的遗留问题。因此,来自公司外部的治理机制不能或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   3.内部治理机制失灵   内部治理机制之所以失灵,主要是因为在转轨经济中,企业中经理人员和企业职工很容易在共同的利益之上结成较为稳固的联盟或互相“勾结”,而不像典型的资本主义企业那样因为企业经理人员代表所有者利益而与职工存在利益冲突。又由于绝大部分经理人员是从企业内部提拔上来的,而非出自经理人市场上的竞争,所以经理人员与企业职工的这种联盟或互相“勾结”可以很好地维持下来,利用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息优势,再加上契约的不完备性使企业契约存在“漏洞”,从而导致内部治理机制失灵,形成严重的内部人控制。   二、内部人控制下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   1.委托代理矛盾下产生的道德风险   企业经理人员国有企业经理人员掌握着国有资产具体的经营管理,负有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益和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但是,国有企业经理人员是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理人而存在的,他们是不同于资本所有者而存在的一个利益集团。按照委托代理的一般理论,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经理人员有着自己的效用目标,他们不会天然去实现股东的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他们将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由于存在信息的非对称性,经营者可能掌握独家信息,这必将诱发道德风险,即经营者在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有损所有者利益的行动。   2.利益主体之间的合谋动机   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之后,内部人作为经营和管理者,不具备剩余索取权。监督者不具备剩余索取权,监督行为只能获取较小收益却要付出较大的监督成本,成本收益上的不对称性使经理人员也会产生“偷懒”动机。又由于绝大多数经理人员是从本企业提拔上来的在这种情况下,经理人员会因他所努力去履行的监督行为触犯众怒而失去职位。由此,经理人员不仅会对职工的偷懒行为采取宽容的态度,甚至会与职工“合谋”共同对付国家,这也是经理人员与职工的这种共谋能够更好地维持下来的原因。   3.激励约束契约的不完备性   企业内部人自定薪酬,自我激励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突出表现在设置薪酬契约软性约束,设置极低的薪酬激励条件,名义“薪酬激励”实则“变相福利”等方式,使内部人控制下的薪酬激励机制最终演变成为内部人寻租甚至掏空公司的工具。这些都严重背离了薪酬激励的原始初衷,徒增代理成本,致使股东利益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