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来劳作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冬日来劳作忙

冬日来临劳作忙   昔日的老北方虽然有猫冬旧习,但也有繁忙的劳作群体。而其中最为繁忙的当属打场和抬“蘑菇头”了。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打场:丰收后的辛苦收获   打场,俗称打冻场。早年居住在北方的人们都知道这里有“打冻场”的习俗。过去主要是给地主,解放后为生产队。那是当时的人们不得不做的一项十分艰苦的劳动。   古时垦荒来这里的人们,秋收传统程序大体是,先将庄稼放倒,谷、糜子之类的作物要连同秸杆统统拉到场院里垛起来。苞米从杆上掰下来,拉到场院里扒皮后,再放进用高粱秸秆绑扎的苞米攒子里通风脱水。接着就是等待大地封冻了。封冻前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平整好场地,地冻裂的地方要用土充填结实。再用石头磙子滚几遍,谓之“溜光场”。   “打冻场”一般有“打片场”和“打圈场”之分。所谓“打片场”就是给高粱、大豆、红小豆和绿豆无需捆捆的作物脱粒。“打圈场”是给捆捆的谷子迷子等作物脱粒,最后是清场、扬场等按程序进行。   打场需有一个赶马的,马拉碾子来给谷物脱粒。赶马人一手牵着头马的缰绳,一手举鞭,嘴里还不停地吆喝马。让4-5匹马按指定方向不停地围着自己“放小颠”。   过去的北方,冬季的凛冽寒风,顷刻就会穿透人们穿着单薄的所谓棉袄棉裤,浑身上下透心地凉,上下牙齿也不停地打架 。要想身上暖和一些,办法就是多干活。 “打冻场”每天都要起早贪黑,清晨日出前为“鬼呲牙”时间,是一天最冷的时候,手脚冻得似猫咬,破皮帽子两侧全是白霜,老头的长胡子上挂满冰溜儿。跺脚哈气是解决冻手冻脚唯一办法……   伐木抬“蘑菇头”   昔日的北方,寒冷的冬季是伐木的最佳时机。但凡有伐木的地方就离不开抬“蘑菇头”的。其实所谓“蘑菇头”不过是林区工人抬木头装火车时使用的一种杠子,长约两米至两米二。中间粗两头细,为圆形,中间直径粗约十至十二公分,两头直径约五公分。整根的“蘑菇头”呈倒三角形。“蘑菇头”多用紫椴做成,韧性极强,工人们抬的木头不论多重,也不会把它压断裂。据说是根据工人在抬木头时杠子压在肩上“磨骨头”而得名的。   提起抬“蘑菇头”,就不能不谈到工人们在抬木头时唱的一首歌“森林号子”,他是深山老林子里的“木把儿”(林业工人)们,在抬木、运木时唱的一种歌,由 “杠子头”(又叫号子头)“领唱”,其余人“接唱”(又叫接号)。由于抬“蘑菇头”劳动强度大、危险多,所以森林号子具有高亢、粗放、气势豪迈、压倒一切的特色。   领:哈腰挂呀么 合:嘿   领:撑腰起呀么 合:嘿   领:慢慢走呀么 合:嘿   领:吆好哈嘿呀 合:嘿   领:注点意呀 合:嘿   领:走起来呀 合:嘿   领:快点走呀 合:嘿   领:前边的拐拐 合:嘿   领:后边的甩甩 合:嘿   领:注点意呀 合:嘿   领:上跳板哪 合:嘿   领:稳住那步呀 合:嘿   领:挺直那腰板 合:嘿   领:往前走呀 合:嘿   领:注点意呀 合:嘿   领:往下撂啊 合:嘿   ……   森林号子是林区工人们在重负之下为了激发力量,统一步伐而设置的,歌谣节奏明快,规律性强,具有一种催人向前的特点。它的呼唱形式是:一人领号,多个应和,互动呼应,形成合力。以此来振奋精神,激发力量,统一步伐。通过歌声传递使用力量的力度,达到完成单元劳动的目的。号子还有鼓劲和调解气氛的作用。就装大火车而言,如果碰上大木头,领杠喊出的号子就格外深沉有力,一句句一字字都是提醒大家注意,喊得也特别响。比如碰上根8 米长,四、五十厘米粗,重达几千斤的大木头,抬起来以后领杠的就会喊:“这个家伙!”“真不轻啊!”“脚下留神!”“年轻的伙计!”“把腰挺稳!”“抓住把门儿! ”跟号时也比平常深沉有力得多,也不光“嘿嘿”地应号,而是“哎嘿”、“哎嘿嘿”这种语调。号子一出口,仿佛浑身都增加力气,并且迈出的每一步都倍加注意。应号子有时还来个高八度,意思是告诉领杠:你放心吧,我们都注意了!懂行的老远一听就知道这是碰到大木头了。因为越是碰到大木头,抬杠的越吃力,越都注意安全,越小心,越不会出事。当你听到号子声嘹亮还带点浪调时,就会知道抬的木头不大也不小,而是抬着正合适。这时号子词也不同了。我曾听过抬“蘑菇头”装火车喊过的号子:“用点儿劲儿吧!” “老哥儿8 个! ” “迈齐步啊!”“快点上啊!”“装完火车!”“去找娘们儿! ”“乐个够儿啊!”每当这词一出现,那应号子的虽然也是“嘿嘿”的,那调儿也变了味儿,不仅浪声浪气,有时还怪声怪气。这时如果有女人从装车场经过,喊号子的词就会变得更没边际了。所以过去的大姑娘小媳妇们都不愿从喊号子的身旁经过,怕听这些没正经的话。不过这在“木把儿”号子中却起到了调节气氛、解除疲劳的作用。   那时林区就是用“蘑菇头”把一根根粗大的原木从山上运到山下,再装上火车或放排,运往祖国的四面八方。这一切行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