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 、富营养化危害 浮游生物(藻类)急剧繁殖和死亡的过程中水中的氧气大量减少,由于水中大量缺氧致使鱼类窒息死亡,所以在发生水华时,水面上常有死鱼现象。 由于水体缺氧,水体常常处于厌氧状态,有机物会分解产生CH4、H2S等还原性气体,危害将更加严重。 案例4 森林资源——长江上游天然林的保护 一、我国天然林保护的形势 形势:天然林大面积破坏,原始林向次生林演替,林木生长稀疏,林相残破,已丧失了原有天然林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生物量高和自我维持能力强的功能。从全国来看,天然林生态系统已支离破碎,天然林保护形势严峻。 原因:中国曾是一个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由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重伐轻造,加之以粮为纲、人口增加、农民毁林开垦和国家对林业的扶持政策不落实等等,导致。 二、森林及森林资源 森林,实际上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它既包括了地上部分的生物群落,也包括了土壤及其这里的生物系统,以及树木冠层以内的大气所构成的综合体; 并且认为这个综合体内的所有生命与非生命成分之间,在以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纽带的联系中,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与其它生态系统类型不同的是,这个系统内的生产者必须是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 森林资源的内涵 森林资源是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以森林环境为生存条件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在内的生物群落,它具有一定的生物结构和地段类型并形成特有的生态环境,在进行科学管理及合理经营的条件下,可以不断地向社会提供大量的物质产品(传统的有形产品)、非物质产品和以生态效益为基础的各种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环境的改善和健康。 故,森林资源是由森林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以及这些成分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后所直接和间接提供的,属于自然资源的范畴。 但和其它类型的自然资源有所不同的是: 森林资源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以再生和重复使用: 森林资源有直接性也有间接性; 有显现的形式也有潜在的形式。 因此,森林资源实际上是更多的提供了一种环境,一种服务与一种工具,人们可以利用这种环境和工具开发出更多的资源和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三、森林的重要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持地球与生态平衡中起着关键的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人们发现森林的生态功能价值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现,是人类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1.森林的净化和更新大气作用 (1) 吸收CO2放出O2的作用 (2)减尘滞尘作用 (3)吸收SO2作用 (4)杀菌作用 (5)减少噪音作用 (6)其它净化作用 2.调节气候,增加淡水资源的作用 森林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能不断地改变当地的气候条件,对光、温、水等气候因子进行调节和分配,为自己创造有利的生存环境,这种特殊的森林小气候环境也是人类非常需要的。 3.保育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森林是保育生物多样性的场所,是地球上生物繁衍最活跃的区域,尤其是热带雨林,它养育着五百万以上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所以森林是地球上的基因库,是保育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地区。 4.生态环境的监测作用 四、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原则 凭借客观实际,以生态经济理论为尺度来衡量林业。 改变林业指导思想、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通过科学地利用森林的可再生性,取得更多的连续不断的木材,以及包括木材效益在内的比原来大出几倍、几十倍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案例5 大气污染——我国重庆地区的酸沉降 一、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酸沉降与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一起并称三大全球性大气问题。 二、酸沉降与酸雨 酸沉降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主要是H2SO4、HNO3及其前体物SOX、NOX等)通过降水(包括雨、雪、霜、雹、雾、露等形式)或在气流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造成污染的现象。 前者称为湿沉降,后者称为干沉降。 湿沉降习称酸雨,一般指Ph5.6的形式的降水。 近年来,国际上倾向与将酸雨的含义扩大,将干沉降也归于对酸雨范畴,使酸沉降=酸雨。 三、酸雨的来源和成因 根据酸性物质形成的途径和降水的形式,可以将酸雨的成因分为云中致酸和云下致酸。 云中致酸指在云的形成过程中大气中的致酸物(主要为SOX、NOX和酸性细粒子)和氧化剂进入云水,在云水中不断反应生成酸性物质从而使云水酸化; 云下致酸则指雨水离开云基后冲刷近地层大气,吸附大气污染物并在雨滴中不断反应生成酸性物质而使雨水酸化。 与此同时,大气中存在的碱性物质(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