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鱼我所欲也》表格式教案
武威第十四中学 “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编写时间: 2011年12月8日 学期总第72课时 修改时间: 年 月 日学 科语 文授 课 时 间设计者王 喆授 课 班 级九(1)教授者王 喆课 题《鱼我所欲也》(第一课时)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型新授课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3、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教学资源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导入资料交流一、导入新课: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二、资料助读:《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主张“法先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学生联想回顾相关知识学生交流资料可根据历史进行一些故事讲述,保持学生的兴趣。同时进行做人的教育。可让学生简要笔记。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结美读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读音 节奏 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本心。3、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佣4、请学生翻译第三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本词是指很厚的俸禄。何加:有什幺益处。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的意思。已,停止、放弃。5、 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6、 再次朗读课文。四、小结: 1、 通假字2、 一词多义3、 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诵课文文言文的字词自是重点和难点,故分开教学,化整为零。先学生讨论,再抽生回答,集体订正。要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美读作 业背诵课文。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板书设计1、 通假字(1) 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2) 辩通辨,辨别。例:万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