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深火热紫禁城
“水深火热”紫禁城 提要:历代古建筑绝大部分是木材为主体材料建造,而木材极易燃烧,这就造成了极大的火灾隐患。水火无情,帝国的心脏紫禁城也不能幸免 中国古代的建筑是以木构架结构为主体的。先民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时就用木材、稻草辅助搭建。夏代就有大型的木结构宫殿群。南北建筑尽管形制不尽相同但所用材料均为木质。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大殿为唐代所建,而现在常见的各种宫殿、庙宇等古建筑大多为明、清时遗留,其中又以清代居多。 故宫,旧称紫禁城,从明朝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到清朝溥仪退位(公元1911年),491年间,据有记载的火灾,就有四、五十次,最严重的一次是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紫禁城三大殿因雷击火灾而焚毁,共3殿、2楼、15门。 细数火灾原因 首先,我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是以木结构为主体,而这个特点却正利于火灾的发生。1420年,宫殿全部落成。永乐皇帝自金陵迁都北京,翌年即失了一次大火,崭新的三大殿全部被烧毁。紧接着,1422年,乾清宫又毁于火。连接的火灾,把永乐皇帝烧得灰心丧气,眼看着摆在眼前的瓦砾,索性也不重修,不得不在太和门进行此后一直延续到清代的“御门听政”。 以后,明季诸帝在位之时,紫禁城内的宫殿不断失火。以嘉靖朝最多。不只次数多,而且灾情也比较严重。由于采用大量木柱支承巨大的屋顶,而周围门、窗既全用木材,墙壁又和屋顶上的瓦形成炉膛,一旦着火,特别易造成“火烧连营”之势。 其次,我国古代没有特别行之有效的防火技术及设备来避免“天火”。在古代,大多数火灾为“天火”,即天上打雷,产生强大的电流,击中木质房屋而酿成大火。在现代社会,可以用避雷针防止雷击,但数百年前的古人是没有这种设备的,因此天火的屡屡发生几乎无可避免,且常常一发而不可收拾。有一种原始的避雷针即中国古代屋宇顶上的吻兽、龙嘴伸出的舌须,有的用铁链或铁丝通至地下来做避雷,这种原始的避雷针由于缺少科学的计算、分析而并未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因而也未被广泛采用。 最后,人为造成的火灾也很多。乾清宫是失火次数最多的地方,由于它是寝宫,生活上用火较多,失火机会也就越多。但有些失火却是可以避免的。 据文献记载,明朝每年腊月二十四日到翌年的正月十五,宫中搭起许多牌楼,张灯结彩,火树银花。紫禁城内的建筑物都是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在木架结构中,玩弄明火,结果不言而喻,甚至有皇帝因为玩乐醉酒、嬉戏烛灯烟火而造成火灾。 清代的君主尤其是雍正皇帝,在防火上都吸取明朝的教训,对宫中、官衙、民间的防火都抓得很紧,他还增加了房屋建筑的防火设施,建立和加强了宫内的防火组织。 还有一次惨重的紫禁城火灾发生在1923年,宫中放映电影,引起了一场大火,从敬胜斋烧到延春阁、静怡轩、香云亭、广生楼……整个西花园变成了灰烬。后来有人说,那次失火,其实不是电线引起的,而是宫中人员因平日盗窃的东西太多,怕事发后受处罚,因而放了一把火。西花园的这一片废墟,火灾后虽经清理,而原有的建筑物已荡然无存了,人们称之为“西火场”。 既然在紫禁城中有如此大的火灾隐患,发生了这么多火灾,那么有没有防火设备与措施呢?答案是肯定的。 紫禁城的防火秘诀 其一,是人在思想意识上的防火之法。 在大多数重要的宫、殿中均有藻井,所谓“藻井”即类似天井设于屋顶正中的一种装置,最迟在汉代时已经被采用了,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小木作的典型代表,是一种精美的内装修,因其名“藻”――有海藻之意,“井”――有水井之意,象征着水,即避火。实际上除了装饰作用外,最大的作用为寓意防火,即“镇符”。 文渊阁,明清两代紫禁城内的存书场所。建于正殿东侧,用来收藏元朝皇家留下来的宋辽金古籍图书。据正统年间杨士奇编辑的《文渊阁书目》记载,录书42200余册。而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为了存放新编纂的《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也在文华殿的后面修建了文渊阁,该殿根据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的轮廓开间为蓝图,在宫廷化的基础上修建的一座别具风格的两层建筑,上下各有阁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此阁瓦件为黑色,配有绿色琉璃瓦剪边。为什么要用黑色而不用宫中最常见的黄色琉璃瓦呢?五行中水所对应的颜色是黑色,还是为了防火。另外,阁前凿一方池,引入内金水河流过,可以说是比较行之有效的防火措施。 另外,在中轴线的末端,御花园内有着中轴线上唯一的一座宗教性建筑――钦安殿,供奉的是玄天上帝,清代为避康熙皇帝的名讳,称其为元天上帝,而宫里人通称这位教主为真武大帝,也即是道教中的水神。真武大帝旁侍立着龟蛇二将。殿内匾额为清乾隆皇帝题写的“统握元枢”四字。钦安殿所供奉的玄天上帝,被明清两朝的宫中人员深信不疑,两朝都有他显灵的传说――宫中发生火灾之时,真武大帝会出现救火,并留下了脚印,然而这些传说中的脚印现在已无法看到,这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