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Echeating成因、手段和防范对策
浅析Echeating成因、手段和防范对策 【摘要】新网络环境为数字化舞弊提供了丰富便捷的技术工具,同时淡化了学生的作弊意识。教师、教育机构应从技术和学生心理等层面着手,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52-02 一、引言 从象征着网络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E?mail于1969年问世以来, 铺天盖地、包罗万象的以英文字母“E”打头的单词开始涌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E?business、E?ticket、E?trade、E?shop、E?invoice、E?ink甚至E?dog。相对于这些商业或者技术范畴内的术语,与广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息息相关的则是“E?learning”一词。 关于E?learning的概念,何克抗对美国教育部2000年度“教育技术白皮书”中的相关阐述做了归纳总结,将其定义为“主要通过因特网进行的学习与教学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的学习并非都是正面、积极的,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在变革教育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欺骗老师和考试作弊的机会。可以说,互联网发展之前的教育传输系统适用于信息稀缺时代,它与现在处于信息充裕情境下的教育经济必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正如柯蒂斯?J?邦克(Curtis J. Bonk)所说的:“技术不仅开放了学习的世界,也开放了作弊的世界”。 如上文所述,人们常用英文字母“E”加上名词的形式来称呼数字化、电子化的产物,那么对“cheating”冠以“E”这一开头,则可以理解为数字化的舞弊行为。 我国关于E?cheating的提法较少,在国外,通常以金?麦克穆特瑞(Kim McMurtry)在《E?cheating: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一文中的描述作为E?cheating的定义,即通过网络工具以各种手段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行为。有些学者,如Qinghai Gao则将在线考试过程中发生的替考行为(如考生把登陆考试系统的账号和密码告诉他人)也称为E?cheating。本文中讨论的E?cheating将沿用麦克穆特瑞的提法。 二、E?cheating的形成背景 (一)Web2.0网络环境 唐纳德?泰普斯科特(Donald Tapscott)和安东尼?威廉姆斯(Anthony Williams)这样形容Web2.0:“互联网正在变成一个任何人都可以编程的巨型计算机,它为创新、参与、共享以及自我组织提出了一个全球性的平台” 。Web2.0为用户带来了真正的个性化、去中心化和信息自主权,其最大特点是强调开放、共享、参与、创造和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Web1.0向Web2.0的转变,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迈进;从基本构成单元上,是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从运行机制上,由 “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转变。 目前Web2.0技术主要包括:博客(Blog)、RSS、Wiki、SNS(社会性网络)、P2P等。从中衍生而来的工具有集多种网络应用程序为一身的谷歌(Google)、以隐形参与为准则的合作下载工具BitTorrent、汇聚集体智慧的在线百科全书维基百科(Wikipedia)、支持用户协作分类加注标签的Flickr、允许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和讨论的视频网站Youtube、加速信息发布和交流的传播工具Twitter等。 唐?麦凯布(Don McCabe)表示即使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校里的剽窃行为也并没有大规模抬头的趋势,只是剽窃的学生更多地借助了互联网。然而不管发达的网络服务是否促进了作弊行为的大幅增长,它为作弊行为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操作平台,这一点是无庸置辩的。 (二)淡化的作弊意识 西南某高校曾要求80名学生写一篇3000字左右的著作读后感,要求作业必须原创,严禁剽窃。经过检查,教师们发现有将近二分之一的作业存在抄袭或变相抄袭现象。当请涉嫌抄袭的学生谈其感受时,真正表示歉意和悔意的寥寥无几,更多的学生是辩解,个别学生为自己的剽窃行为极力辩护,甚至以抄袭为荣:“家里没法上网,我跑到网吧花了10块钱,在网上忙碌了三个多小时才拼凑出来这个作业,我的辛苦谁来体谅”? 如果面对的是他人手写的一篇篇书面文章,有作弊企图的学生会有所畏惧,而抄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