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四章:讲义.doc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四章:讲义.doc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四章:讲义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同学们一生影响很大。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自觉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的语义学解析: “道”即道路,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规范。“德”即“得”,是指人们将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道德即从物之道引出人之得。最早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道德的概念: 道德属于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范畴,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的本质规定:经济基础决定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的作用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良心) 道德的作用方式:善恶评价 道德的存在形式: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 了解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作用及历史发展,有助于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 道德的起源 1、伦理思想史上关于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 (1)神启论――认为道德起源于“天”的意旨或“上帝”的启示 孔子认为道德来源于天,是上天把道德交给圣人,由圣人制定出规定,教导人们去遵守,他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论语·宪问》)即是说,道的兴废取决于天命。 西汉的董仲舒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从这一观点出发,他把封建道德纲常神圣化、宗教化,认为触犯封建道德就是违反天意。 西方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伦理学认为道德根源于“上帝”的启示。基督教教义《旧约》上讲的摩西十诫便是“上帝”耶和华对摩西的启示,然后通过摩西向教民们宣讲的教规或道德戒律。“摩西十诫”在西方伦理史上被称为“黄金定律”,奠定了基督教道德的基础。 (2)天赋论――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 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人与生俱来的受理性支配不以环境为转移的内在机能,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出的绝对命令。 (3)情感欲望论――认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情感之中或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之中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是有感觉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就是自利、自爱,也就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 卢梭认为,道德源于人心中的社会情感和利他之心,源于对公共利益的追求。 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伦理学家亚当.斯密认为,道德是对同胞的同情心发展的必然结果。 法国实证主义者孔德认为,本能、情感和理性三者的统一便产生了人类的道德。(理性可以促进人们形成道德意识,但它不是道德的出处) 先秦时代的商鞅、韩非子都认为,法律和礼义的产生就是为了规范和制约人的趋乐避苦的本性。 (4)动物本能论――认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本能 社会本能——区别于生物本能,指动物之间同种或在一起生活的异种群有一种互助的精神。 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论伦理学认为,人类道德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本能,“道德观念,原本发生于社会本能” (5)不可知论――认为道德起源是不可知的 2、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要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一定要产生道德。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社会关系作为关系的存在是与人们的自我意识分不开的。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便得以产生。应该看到,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人们在劳动中结成生产关系,并产生需要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人们的道德需要,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也形成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体统一的重要条件。 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特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