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地坚守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乡村教师地坚守梦

PAGE PAGE 6乡村教师的坚守梦汉中市略阳县郭镇镇北河沟教学点教师王三成先进事迹在陕西略阳和甘肃康县两省两县交界处的郭镇镇北河沟村,有一所只有20名学生的小学教学点。55岁的王三成就是这所学校唯一的教师,在这个边远偏僻几乎被人遗忘的角落,在三尺讲台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已经默默耕耘了36个春秋,以他朴实无华的本色谱写着一名共产党员一位乡村教师的人生篇章。 学校就是他的家1979年王三成高中毕业后,到原吴家河公社杨坝大队北河沟小学成为一名代课老师,从此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当时北河沟小学五个年级80来名学生,只有2个老师,校舍破旧不堪、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为了改变办学条件,他打报告整体搬迁学校。郭镇区政府同意给钱后,他就开始了搬迁工作。学校两个老师,其中一个是汉中城里下乡知识青年,20来岁的女娃娃,身单力薄,人生地不熟,汉师毕业分配到偏沟小恰里来教书,思想上还稳定不下来。学校搬迁的繁重任务只有靠他来操心出力。白天他除了上课,还要组织学生沿着狭窄的河沟路,推着架子车到几公里外的北河沟口拉砖,晚上再跑运其它材料。有一回晚上察看工地时,不小心脚板被一颗大钉子扎了个洞,他自己坚持到村医疗点包扎伤口,第二天还得忍着钻心的疼痛拄着木棒一跛一拐地上课、拉砖。工地上缺工具,他就拿自家的借邻居家的镢头铁铣锄头、背篼措箕子;建设材料缺少,他就带动学生家长捐料投工。全民动员建学校,大干苦干几个月,终于如期建起一座6间砖木结构的新学校。新房子盖起来了,但还没有门窗和课桌凳,他又想办法弄木料做门窗、做课桌凳,彻底改变了黑屋子石台子土孩子的旧面貌。教室有了,师生没有厕所上,他就和学校旁边的社员商量,占用人家一块地方,挖坑打墙、背石头运沙,用一年时间修建了学校的专用厕所,改变了过去学生老师提上裤子满庄里找厕所上的窘境。1985年在全县普及小学教育时,当地公社和大队拿不出钱维修学校。为了验收过关,实在没办法他就赶鸭子上架,自己动手油漆课桌凳、粉刷教室和院墙,当了近一个月的油漆工和粉刷匠,让学校里里焕然一新。1988年县上开展农村扫除文盲工作,他白天给小学生上课,晚上给当地的文盲成人班上课,坚持8个多月完成了扫盲任务,被评为扫盲工作先进个人,受到汉中地区的表彰奖励。1990年7月6日,略阳发生上百年少遇的特大洪灾。他一个人在学校值班,这里排水,那里查漏。一天夜里学校厕所被洪水包围,他提着灯,冲进齐膝盖深的洪水里,扛着木棒去顶墙,可水势太大,一面墙倒过来,一片落瓦砸在了他的头上,血流满面差点儿昏了过去扎根家乡育桃李1994年汉中师范学校在职学习期满,在毕业生分配会上他请求继续回北河沟小学任教,有同事劝说:“你真瓜呀,你看人家都想办法往城里调了,你现在转正有文凭了,还往你那个山沟沟里钻哩,到底啥事了!”他说:“地方习惯了,离家近也方便”。其实他不是没有想过到好点的地方去,那时候他35岁,正是干事创业的年龄,内心里也有往外闯一闯的念头,但想想北河沟学校老师像走马灯似的留不住人,他不回学校山沟里娃就没人教,最终还是坚持了留守,决心在家门口的学校教一辈子书,为乡村的下一代读书上学尽他的绵薄之力。回到学校他和其他两名代课教师分别承包了一到六年级70多名学生的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同时还承担了学校的管理工作。北河沟边远偏僻,资源缺乏,经济条件落后,两免一补政策没有实施前,山高路远,碎娃上学路上困难多,时常都有学生和家长坚持不了不来上学。为了不让学生辍学,他白天上课,放学后就翻山越岭、三番五次上门动员,给观念落后的家长苦口婆心的讲道理,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的说好话,力所能及的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千方百计地叫学生回学校上课。山沟里的农户居住分散,为了减轻家长的送学负担,他尽量上门去接送孩子,放学再送回家。遇到雨天,道路泥泞,有家长不来接送的,他也只好亲自去送到家里。山里娃儿上学不光路途远,而且在学校里吃饭也是问题。离学校20里远的郑家山学生,家长每天都是6点多送他们上学,走好远的山路才能赶上学校8点的课程,直到下午放学才能回家。中午时间,这些孩子靠啃干馍当午餐,能够吃上一顿热乎乎的中午饭是家长和孩子最大的心愿。为了改善这个情况,放学后他就给他们烧开水,隔三差五地抽时间给他们做一顿饭。学校实施营养餐后,学生们每天可以吃上鸡蛋面包喝上牛奶,让他和家长们心里才踏实了些。虽然他们家离学校只有两里路,但为了监管好不回家的学生在校园里不出问题,中午他还是坚守在学校做一顿简单的饭和家庭条件最差的学生一同吃。现在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凡有办法的都把娃送到好点的的学校里读书,留在当地上学的往往都是贫困户。今年7岁的一年级学生梁荣珍,她的姐姐在郭镇中学读书,母亲长期患病,家里还有痴呆的爷爷和奶奶,只有靠她父亲一个人在外打零工挣钱,勉强维持生计。为了支持家庭让孩子把学一直上下来,这两学期王三成老

文档评论(0)

jixujianch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