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一次有关语言长途飞行.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次有关语言长途飞行

一次有关语言长途飞行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不妨在这篇文章开始前作出一个结论,以标识我们进入文本的途径:我把《伊琳娜的礼帽》看做一篇有关语言的小说。铁凝在整篇小说中都在有意无意地探索一种现代人的生存境地:神学大厦坍圮,形而上学的中心转向语言。这种生存状态下的人既不能摆脱语言的桎梏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完全解放,又不能完全放弃对语言的怀疑以及寻求超越的可能。铁凝的这篇小说从这种层面上解读就是一次具体的实践。《伊莲娜的礼帽》始于语言,也终于语言。在转了一个圈的同时,“我”完成了一次探索语言与人性复杂关系的精神奥德赛。   我们应该注意到这篇小说的结构是伴随着空间转换的。而每次空间转换的同时,都伴随着“我”对语言不同的态度。顺其自然地,我们就依空间的转换将文本分为三部分,通过细读揭秘这部小说与“语言”主题之间的隐秘的联系。   场景一:道姆杰德瓦机场   在这一段作者描述了“我”与姐姐分歧从而提前单独回国的原因。如果我们把这篇小说看成一篇旨在探讨语言问题的小说,就会发现“我”与姐姐的分歧根源在于对语言的态度不同。姐姐在我看来是一个“盲目乐观主义者”,因为她不排斥邻座男人的搭讪,她的口头禅是“客观地说”。换言之,她完全相信语言的客观性。在姐姐眼里语言就是对说话者思想的模仿或再现。   相反地,“我”则是一个对语言本身充满怀疑的人:“什么叫‘客观地说’?谁能证明当她说‘客观地说’的时候她的说法是客观的呢?反倒是,一旦她把‘客观地说’摆在口头,多半正是她要强调她那倾向性过分的观点的时候。”根源上,“我”所不能忍受的是姐姐那种对语言不加思考地盲信。“我”用一个“客观地说”揭示了语言能指与所指之间存着根本的鸿沟。一个能指在言语中有时根本不能指向其与其的所指,反而效果甚至会相反。“我”的话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问题:语言所言说的并不是客观的,从忠实地反应真实的角度而言,语言不过是神学的孪生兄弟,另一种姿态的神学。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解读,会发现在这一部分“我”的种种行为都与她面对语言的姿态有关。叙述中懂得俄语的人告诉“我”机场的名称“道姆杰德瓦”是“小屋”的意思,“我”便用一种戏谑的口吻说:“那么,这个机场也可以叫做小屋机场了。”很显然,通过“道姆杰德瓦”与“小屋”之间能指的一次移动,这个机场的意象在汉语中就从经验之外的雄伟与神秘变成经验之内的熟悉又平淡无奇。这里隐喻着的是“我”对语言规则本身的一次嘲讽。   显然“我”更相信语言之外的经验。“我”对姐姐男朋友的的短笑十分敏感。在这里,笑是很特殊一种行为,即同言语一样来源于发声器官,但又排除在语言系统之外。这也说明了“我”的态度,不相信语言背后的理性释义系统,更相信感性世界的纯粹认知。“我”独自一人乘坐一架俄国飞机回国的决定就标志着“我”渴望一次切断语言联系,纯粹依靠感性经验的精神之旅。正如“我”在这一部分最后所言:“别了,您那‘客观’地说。”   场景二:“图――154”客机   登机后“我”与语言世界的联系似乎被切断了,转而试图以非语言的形式探索“客舱”――一个新的存在空间:“我既不懂俄语也分辨不清他们之间口音的差异,但说来奇怪,直觉使我区分出了莫斯科人和哈巴罗夫斯克人。”“我”尽量凭借非理性的感知,通过“看”的形式辨识了莫斯科新贵、一对母女以及一位瘦高男人。   凭借感性当然能识别这些片段,但要让这些人物活动起来,让他们进入到逻辑之中则必须通过语言。我们必须承认一种现实:“我”虽然无法用语言与空间内的其他乘客交流,但“我”只要让思维与感性认识结合,则必须通过语言的方法。我们会发现,叙述进行的过程便是“我”恢复对空间言说的过程。当“我”愈发了解这个空间之时,语言就愈发向“我”逼近。   请注意伊琳娜的命名过程。“我”觉得她很像卫国战争的女英雄“卓娅”,但无论是由于内心深处对语言系统的抵触或是什么别的原因,“现在我不想把飞机上我这位女邻座叫成卓娅,我给她编了个名字叫做伊琳娜。俄罗斯人又叫这个名字的吗?我不在乎。我只是觉得我的邻座很适合这几个字的发音:伊琳娜。”“我”对这位女性看似随意的命名似乎再次嘲弄了语言,但事实上,她陷入了对其自身的反讽。这种能指与所指间的任意性恰好是语言的本质特点,结合是任意的,但结合后的固定关系则构成了语言系统与经验世界的纽带。而当声音与意义结合后,“我”又通过对伊莲娜外貌的描述而判定她“都更像是伊琳娜而不是卓娅”:所指进入符号系统之后,与能指的对应关系就变为了唯一的、排他的。   “我”还有一段这样的表述可以作为从语言角度解读的隐喻:“巧克力还是我从国内带出来的,德芙牌。在国内时并不觉得它怎么好吃,到了俄罗斯才觉得我带出来的东西全都是好吃的。”通过这种隐喻的方式,“我”曾经怀疑和攻击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