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家忠告-孩子天生并不懒 认识误区“惯”恶习
专家忠告:孩子天生并不懒 认识误区“惯”恶习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司空见惯:一方面做父母的对自己独生的孩子寄予很大的期望,为孩子的成才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孩子的劳动教育,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以至弱化了孩子的生存能力,并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不劳可获”的种子。 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关颖表示,劳动启蒙教育的不足及扭曲,自然导致懒惰习气的产生。她指出,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在认识上的误区造成的。 误区之一:鄙视普通劳动者。一些父母经常这样教训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没出息,就让你去扫马路、当工人!”于是在孩子心目中,普通的体力劳动就成了下贱的代名词,躲避劳动、鄙视劳动成为必然。 误区之二:“孩子太小,与劳动无关”。幼儿园老师教孩子自己洗手、跟老师一起把小椅子摆好,把玩具刷洗干净。回到家里孩子跟在大人身后,也想做点事。父母却说:“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干什么?别给我帮倒忙,不用你插手!”不少父母总是觉得“劳动”离自己的孩子太远,无意之中挫伤了孩子的劳动兴趣。 误区之三:帮孩子做事是家长的“本分”。对上了学的孩子,父母们总有这样的教导:“只要你好好学习,要什么都给你,家里的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孩子被排除在家务劳动之外,就连自理性劳动也由家长来承担。甚至在学习上,给孩子准备学习用品、收拾书包,为孩子检查作业、出测验题,替孩子查字典、解难题……这种“全方位服务”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了巨大的依赖,勤劳、自理无从谈起。 误区之四:“现在生活富裕了,没有必要让孩子劳动”。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每周的值日成为他最头疼的事情。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用钱雇同学帮自己干,干一次给二元钱。当老师发现并批评他时,他却振振有词:“我们家的活儿都是保姆干,我爸说了,咱家有钱,这些活儿用不着自己干!”事实上,花钱可以雇人干活,却剥夺了孩子的劳动体验,买不来孩子的劳动技能。 关颖表示,家长走出以上认识误区,需要强化四个家庭教育理念,即孩子天生并不懒、劳动是孩子的权利、“心灵”与“手巧”相辅相成和干家务不是孩子的“分外事”。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司空见惯:一方面做父母的对自己独生的孩子寄予很大的期望,为孩子的成才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孩子的劳动教育,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以至弱化了孩子的生存能力,并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不劳可获”的种子。 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关颖表示,劳动启蒙教育的不足及扭曲,自然导致懒惰习气的产生。她指出,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在认识上的误区造成的。 误区之一:鄙视普通劳动者。一些父母经常这样教训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没出息,就让你去扫马路、当工人!”于是在孩子心目中,普通的体力劳动就成了下贱的代名词,躲避劳动、鄙视劳动成为必然。 误区之二:“孩子太小,与劳动无关”。幼儿园老师教孩子自己洗手、跟老师一起把小椅子摆好,把玩具刷洗干净。回到家里孩子跟在大人身后,也想做点事。父母却说:“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干什么?别给我帮倒忙,不用你插手!”不少父母总是觉得“劳动”离自己的孩子太远,无意之中挫伤了孩子的劳动兴趣。 误区之三:帮孩子做事是家长的“本分”。对上了学的孩子,父母们总有这样的教导:“只要你好好学习,要什么都给你,家里的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孩子被排除在家务劳动之外,就连自理性劳动也由家长来承担。甚至在学习上,给孩子准备学习用品、收拾书包,为孩子检查作业、出测验题,替孩子查字典、解难题……这种“全方位服务”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了巨大的依赖,勤劳、自理无从谈起。 误区之四:“现在生活富裕了,没有必要让孩子劳动”。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每周的值日成为他最头疼的事情。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用钱雇同学帮自己干,干一次给二元钱。当老师发现并批评他时,他却振振有词:“我们家的活儿都是保姆干,我爸说了,咱家有钱,这些活儿用不着自己干!”事实上,花钱可以雇人干活,却剥夺了孩子的劳动体验,买不来孩子的劳动技能。 关颖表示,家长走出以上认识误区,需要强化四个家庭教育理念,即孩子天生并不懒、劳动是孩子的权利、“心灵”与“手巧”相辅相成和干家务不是孩子的“分外事”。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司空见惯:一方面做父母的对自己独生的孩子寄予很大的期望,为孩子的成才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孩子的劳动教育,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以至弱化了孩子的生存能力,并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不劳可获”的种子。 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关颖表示,劳动启蒙教育的不足及扭曲,自然导致懒惰习气的产生。她指出,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在认识上的误区造成的。 误区之一:鄙视普通劳动者。一些父母经常这样教训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没出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