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蜡烛》教案教学反思.docx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质课《蜡烛》教案教学反思

优质课《蜡烛》教案教学反思   蜡烛》教学设计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初中 樊建华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处。   2、进一步学习人物的塑造方法,并训练初步赏析人物的能力。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从而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意义深刻的语句。学习结合情境分析人物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文章却是什么的感人,教学中可以抓住蜡烛这一条线索。结合环境背景,让学生感受到南斯拉夫老 妇人的形象。同时也领略烛光的象征意义,启发学生热爱和平憎恶战争的思想。教学中对于二战中纳粹的暴行可以有适当的介绍,当有助于学生的认识。      【课前准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者是根据拼音写汉字:    贝尔格莱(  )德   (  )晓  衰(  )老    屏(  )障(  )  (  )躬   2、辨析下列多音字:   ⑴ 散:散(  )文;散(  )步   ⑵ 削:削(  )去;剥削(  )   ⑶ 间:间(  )距;间(  )歇   ⑷ 迫:迫(  )击炮;急迫(  )   ⑸ 晃:晃(  )眼;摇晃(  )   ⑹ 堡:堡(  )垒;十里堡(  )   ⑺ 揣:揣(  )在怀里;揣(  )测;挣揣(  )   3、辨析形似字:   ⑴ 瓦砾(  );闪烁(  );众口铄(  )金   ⑵ 契(  )约;挈(  )带;锲(  )而不舍   ⑶ 地窖(  );窑(  )洞;窟(  )窿   ⑷ 枝柯(  );孟轲(  );坎坷(  ); 苛(  )刻;     百舸争流(  )   ⑸ 揣(  )测;踹(  )开;喘(  )气;     湍(  )急;祥瑞(  )   4、词语积累:   ⑴ 烧灼:烧、烫,使受伤;   ⑵ 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   ⑶ 穿越:通过;穿过。   ⑷ 目睹:亲眼看到。   ⑸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⑹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⑺ 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⑻ 匍匐:爬行。   ⑼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   ⑽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⑾ 耸立:高高地直立。   ⑿ 柔和:温和而不强烈。   ⒀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⒁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⒂ 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⒃ 肃穆:严肃安静。   ⒄ 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5、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      第一课时   〖导入〗   讲析二战历史。转入新课。   本文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战地通讯。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文章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整体把握〗   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   第二部分(从“方场的一边”,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里去了”,即第31段)写老妇人埋葬红军战土。   第三部分(从“拂晓前”即第32段至结尾)第二天当红军们准备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时发现了那个坟堆,而且老妇人再次送来蜡烛。   亦可如下划分:   第一部分(1~7段):写苏联红军要偷袭桥头堡时,有一位战士牺牲了。   第二部分(8~13段):写老妇人育乞西亲眼目睹这位战士牺牲的经过。   第三部分(14~31段):详写老妇人育乞西置生死于度外,安葬红军烈士,还在坟堆上点上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   第四部分(32~44段):写苏联红军寻找战士尸体时,却发现坟堆、老妇人和烛光。   本文为什么要以蜡烛为题:   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具体分析〗   一、分析第一部分:故事的开端   1、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

文档评论(0)

mmrs3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