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职业病危害未告知-河南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产调查院
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预防 A、 职业危害是从业人员的无形杀手 案例一、苯中毒 2002年2月26日,温州市某鞋材加工厂工人陈某(20岁,湖南人)开始从事鞋底清洗工作。6月6日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症状,即回老家休养。因症状不断加剧。7月14日前往医院治疗,入院后7小时后抢救无效死亡。 医院诊断结果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颅内出血而致死。经温州市职业病诊断小组诊断,陈某系职业性苯中毒死亡。 中毒原因分析 原料使用:使用的清洗液中含有40%的纯苯(剧毒) 作业环境:该厂无有效的通风排毒设施,车间生产环境苯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达29.6倍。 危害告知:劳动合同中没有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岗位职业危害的告知内容。 案例二、正已烷中毒 2000年7月,广东省东莞市清溪镇的台资制鞋企业(安加鞋厂) 27名打工妹正已烷中毒(四肢麻木,肌力下降) 案例三、1、2二氯乙烷中毒 2003年台州某制鞋企业,二名工人工作4个月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直至神志模糊,逐步加重,“中毒性脑病、脑水肿”,经治疗无效死亡。 使用的原料有:PU510胶、“天那水”、包头胶。现场模似试验(天那水): 1、2-二氯乙烷浓度达383mg/m3(标准15mg/m3) 原料使用:使用的胶粘剂中中含有1、2-二氯乙烷(高毒),而且成份不清,盲目使用。 作业环境:该厂无有效的通风排毒设施,车间生产环境浓度远远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手工操作直接接触,无有防护措施,经皮肤吸收。 健康体检不落实:劳动者出现症状未及时治疗和脱离工作岗位,导致病情加重,死亡。 鞋用胶粘剂的现状 2004年对127种胶粘剂检查、检验结果: 苯超标率 15.74% 甲苯、二甲苯超标率22.05% 1、2二氯乙烷超标率2.36% 二氯甲烷超标率2.36% 无中文警示说明的产品:46% 案例四:二甲基甲酰胺中毒 嘉兴某制革企业工人,男,18岁,2003年7月2日进厂,干法生产线,从事涂头作业。 2003年12月11日,出现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皮肤和巩膜黄染,但未就诊,继续工作;12月13日清晨因症状加重不能继续工作(上夜班),请假离厂,但仍未就诊;12月15日出现意识异常;12月16日被家属送某综合性医院就诊,以病毒性肝炎收入院; 12月17日上午,吐咖啡色液体,意识不清,诊断为中毒性肝病。12月24日夜死亡。 死亡诊断“中毒性肝病”并发“急性肝功能衰竭、肝昏迷、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二甲基甲酰胺 理化性质:无色、淡的胺味的液体。相对密度0.9445(25℃)。沸点152.8℃。蒸气密度2.51。 接触机会:主要用作萃取乙炔和制造聚丙烯腈纤维的溶剂,亦用于有机合成、染料、制药、石油提炼和树脂等工业。 侵入途径:可经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吸收。 健康影响: 皮肤:污染皮肤可致轻、重不等的灼伤,皮肤起皱,肤色发白,伴有灼痛感,严重者可使皮肤胀肿,剧烈灼痛。 眼:污染眼引起灼痛、流泪、结膜充血; 严重者可引起角膜坏死。 胃肠道症状:患者常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及便秘等,少数病例有中上腹痛。 肝脏:急性中毒时肝脏损害常较为突出,患者有明显乏力,右上腹胀痛,不适,出现黄疸,肝脏逐渐肿大,有压痛,常规肝功能检查示异常,其中血清转氨酶升高较明显。病变一般不严重,经治疗可逐步减轻,数周内病情可完全恢复。严重急性中毒:表现为重症中毒性肝病,职业性中毒为少见,接触高浓度,尤其是皮肤污染严重,未及时彻底洗清者,应警惕发生严重中毒。特殊危险者:原患有各种原因的肝脏疾病者,对DMF较为敏感。 中毒原因分析 作业环境:该厂无有效的通风排毒设施,车间岗位DMF浓度为102.52 mg/m3 ,远远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手工操作直接接触,无有防护措施,经皮肤吸收。 健康体检不落实:劳动者出现症状未及时治疗和脱离工作岗位,导致病情加重,死亡。 个人防护:不到位,个人敏感性较高等因素有关。 案例五:矽肺 2004年5月6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温州市龙湾区陶瓷制品加工企业矽肺事件 陶瓷制品加工企业中造成数十名工人患矽肺。 1993年泰顺县496名职工承包沈阳至本溪高速公路吴家岭隧道的南北段工程,因工作场所无任何防护措施,致使196名职工患尘肺(已死亡10人),年龄最小的22岁,工龄最短的为1个月。 2005年泰顺县某叶腊石矿455名工人体检发现约有90名矽肺病。 发病的原因 作业环境:该厂无有效的通风除尘设施,车间生产环境粉尘浓度远远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包装手工操作,无有效个人防护用品。 粉尘特征:岩石含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极高。 职业健康体检不落实:劳动者出现症状未及时治疗和脱离工作岗位,导致病情加重。 案例六:化工企业职业中毒 2005年2月1日宁波某光学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