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砷氧化菌研究进展
浅谈砷氧化菌研究进展 摘 要:了解生物法治理砷污染的应用前景,介绍砷氧化菌研究现状及氧化机理,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砷污染、砷氧化菌、砷氧化机理 砷污染目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长期饮用高砷水会导致慢性砷中毒和癌症等疾病[1]。砷以四种氧化价态存在:As(-III),As(0),As(III)和As(V),其中元素砷很少存在。As(III)的毒性最强,是As(V)的25~60倍,并且在多数的环境条件下较As(V)更难以被矿物质吸附[2]。微生物作用在环境中砷迁移转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砷污染治理过程中,微生物法也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方法。 一、砷污染现状 砷主要通过火山爆发、海洋沉积岩、热液矿床、地热水等自然来源与燃煤、采矿、冶炼、药品、农药、海产品、添加剂及微电子材料等人为途径进入人类的生活环境[2],并通过食物链和饮水等进入人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目前世界上的砷污染主要是在孟加拉国、印度和中国,以砷污染地下水为主。我国的很多省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砷污染情况[1]。 二、砷污染治理 砷污染治理方法主要包括离子交换法,共沉淀,反渗透,吸附法,生物法等[3]。微生物对砷的适应性极强,甚至有的微生物以砷作为其生长的能源[1]。微生物的生物转化对地下水砷的迁移、转化、固定等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起关键作用,微生物参与自然水体中砷的不同形式之间的转化过程,主要是As(V)和A(III)之间的氧化还原作用。砷氧化菌也可被用于处理富含三价砷的水体及重贵金属的浸出,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因而生物处理作为一种廉价、高效、污染较小的处理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三、砷氧化菌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宋卫锋等[4](2011)从肇庆市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土壤中分离、鉴定出具有氧化砷功能的产碱杆菌和土壤杆菌菌株。王薇等[5](2006)从活性污泥中筛选了2株具有As(III)氧化能力的菌株,经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莫于婷[6]等(2009)从土壤中分离出2株砷氧化细菌,其氧化率可达99%。汪耀[7]等(2010)从沉积物中筛选分离出一株新型亚砷酸氧化菌,并对其进行鉴定表明该菌Sinorhizobium属,并分离及分析了亚砷酸氧化酶基因aoxAB。 而国外在这方面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在真菌和细菌中,都发现对As(III)和As(V)有耐受能力,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截止2001年,已发现了至少9个属的30多个菌株可以氧化砷,它们大多是异养砷氧化菌,也有小部分是自养砷氧化菌[8]。主要包括Achromobacter属,Pseudomonas属,Alcaligenes属,Rhizobium属,Sinorhizobium属,Bordetella属and Agrobacterium属,Thermus属,Herminiimonas属,Variovorax属,Thiomonas属等。其中,首例As(III)氧化细菌(Bacillus arsenoxidans)报道于1918年[9]。在自然界中,砷氧化细菌的赋存十分丰富。 四、砷氧化机理 As(III)通过一种甘油转运膜蛋白质GlpF(Aquaglyceroporins)进行转运,这种蛋白是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家族的一员,能够转运多种营养物质,如甘油、尿素等[10]。 目前酶学研究得最清楚的是NCBI(National Centre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USA)8687的氧化酶,其晶体结构表明氧化酶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一个是以[3Fe-4S]和钥蝶呤为核心的大亚基(α亚基),另一个是以[2Fe-2S]为中心的小亚基亚(β亚基)。编码砷氧化酶的操纵子为asoAB或aoxABCD基因组,分别发现于Alcaligenes faecalis和Cenibacterium arsenoxidans。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基因产物在氨基酸层次上具有比较高的相似性。aox系统包括aoxA,aoxB,aoxS,aoxR[11]。As(III)氧化活性是由As(III)氧化酶(Arsenite oxidase)催化的,此酶属于二甲基亚砜(DMSO)还原酶家族。As(III)氧化酶基因的表达受As(III)氧化酶操纵子(aox operon)控制,As(III)氧化酶结构基因(aoxAB)的表达受上游编码组氨酸激酶基因(aoxS)和反应调控子基因(aoxR)的双组分系统调控,用组氨酸激酶AoxS接收As(III)等周质信号后,由反应调控子AoxR传递信号并调控aox operon的表达。下游辅助基因包括编码细胞色素c基因(aoxC)和钼生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