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柿竹园钨矿渐趋完美转身
柿竹园钨矿渐趋完美转身 一个汉字一座城,一座矿山也是一部说不尽的历史。如今,资源日渐枯竭的困境已经摆在了所有柿竹园人的面前,矿山公园的建设被摆上了日程。 在湘南奇山秀水之中,有一个叫柿竹园的地方。 过去,它鲜为人知,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因为地质勘探队员在柿竹园这座雄伟的大山中,发现竟蕴藏了一座举世无双的特大型多金属矿床。 1980年7月15日新华社播发《湖南发现特大型多金属矿床》的消息,令业界震惊;中外专家,纷至沓来。1987年10月7日《湖南日报》“在地质队员走过的地方”专栏发表了《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柿竹园》一文,第一次把柿竹园誉为“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 但是,因为资源日渐枯竭,为进一步发挥老矿山的价值,保护矿山遗迹,2008年,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开始申报矿山公园的创建。2010年,获得国土资源部通过。2012年,在国土部门的支持下,矿山公园第一个基础建设项目――东河流域治理项目破土动工。截至今年8月,已完成东河治理工程一期工程、旅游线路一期改造工程、柿竹园区绿化亮化工程、园路建设工程。 这个古老的多金属矿山开始渐趋完美的转身。 漫长的千年 这一段历史过程,是一个时间跨度漫长,发展极其缓慢的时期。宋代的《宋会要辑方域》记载了宋初年间这里的采锡炼银活动。据此,矿山的原始采矿活动可以追溯到上千年之前。 明朝万历丙子年(1576)编撰的《万历郴州志》上记载:在明嘉靖年间,已有碑志记述金川(船)塘早在百年之前就有采铅锌矿石提炼银的开矿、冶炼活动。碑志表明大约在公元1400年前,这里就有人从事有色金属矿产的采挖和冶炼了,从而表明大约600年前,在柿竹园一带兴起了简单的也就是最初的铅、锌、银的采掘生产和冶炼活动。这里记述的“金川(船)塘”就是以后东波有色金属矿最早的一个生产工区。 “柿竹园”矿产地名的最早出现,是在300多年以后的清朝乾隆年间。据清光绪年间编撰的《湖南通志》记载:“乾隆十一年(1746)题准郴州柿竹园、葛藤坪等处出产锡砂”。这里的“柿竹园”就是现代发现柿竹园特大型钨钼铋多金属矿床的地方。后来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20年)编撰的《郴县县志》也有关于金船塘开采铅锌,柿竹园、野鸡尾开采锡矿的记述,这些地方现在还一直留存着古人冶炼铅锌和硫磺留下的黑色瓦砾。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这里的开矿活动进入盛期。据《古代至建国前郴州大事记》记载,光绪十九年(1893)王逢斗开办阜康公司,开采金船塘铅锌矿。光绪二十七年(1901)德国礼和洋行等在东波一带开采金属矿。民国4年(1915)郴县金船塘砒矿恢复开采。 经《东波有色金属矿志》查阅湖南省建设厅经济调查所的资料表明,民国时期,这里主要开采磺铁矿,土法冶炼硫磺。 1934年出版的由张人价编写的《湖南之矿业》记述:“郴县产硫甚丰。光绪二十八年,首由阜康公司开采。民国四、五年间,其他公司相继成立……每年产额超过八百吨。除供本省应用外,销行皖、鄂、赣诸省,于各通商大埠遍设湘磺运销局,盛极一时。” 到1930年代末,尚有30多个公司在矿区内开采磺铁矿、铅锌矿及锰、锡、钨矿。 其时著名矿业公司之一――保湘公司曾于民国6年与德国的多福洋行签订过为期15年的矿产品销售合同。保湘公司在金船塘所开的矿窿,被称之为“德国窿”。 如今,这些窿口已被荒石和水充填。 事实上,当时的生产方式极为落后。采矿方法是十分原始的手工挖掘,且都是采富弃贫,浪费极大。采矿作业都是手工凿岩,工人用铁锤、钢钎打眼,装入土硝、硫磺、木炭混合制成的黑色火药,用土引线点火爆破。采得的矿石全部靠人工挑出来,就地手工洗选。当时的选矿方法主要靠人工捡选出精矿块,或用篾筛筛出粉精矿。到清代、民国时期,逐步发展为土法重选,有时也用地灶焙烧法处理杂质。 直到新中国人民政府接收前夕,整个矿区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一片萧条,死气沉沉。 发现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 柿竹园多金属矿工程建设,按时间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从1978年4月1日开工到1980年1月1日柿竹园多金属矿正式成立。后期从1980年1月柿竹园多金属矿建立到1983年1月缓建。前期建设的立项、设计和筹建中的很多工作,都是在东波矿时期完成的。 据《中国矿床发现史?湖南卷》(地质出版社,1996.10)一书提供的资料,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组织地质勘查队伍在湘南千里山进行了大规模的矿产地质勘查工作。通过一系列的工作,首次发现柿竹园云英岩、矽卡岩、网脉型钨锡矿,并将矽卡岩划分为简单和复杂矽卡岩两种,分别圈出其分布和进行含矿性的了解。 1957年4月19日,地质部湖南办事处对准硫铁铅锌矿体延伸方向施工了第一个钻孔,正式拉开柿竹园钨多金属矿深部勘查的序幕。但该孔只见一层铅锌矿体,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