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溃疡性结肠炎应用扶阳泄浊化瘀法治疗的效果观察.doc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溃疡性结肠炎应用扶阳泄浊化瘀法治疗的效果观察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本病多发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我国近年来UC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患病率约11.6/10万[1].
目前UC发病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环境、遗传、微生物感染、免疫功能紊乱及精神因素等[2-3].现代医学治疗上以氨基水杨酸、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三大类药物为主[4-5],但西药副作用较多[6].UC属于中医学”泄泻”“痢疾”“滞下”“便血”“肠澼”“腹痛”等范畴。我们认为,UC是以阳虚为本,挟有湿、寒、热、痰、瘀等邪为患的肠道疾患,临床上应以扶阳泄浊化瘀法治疗UC,扶阳即扶脾肾之阳,泄浊、化瘀可祛除实邪,现讨论如下。
1基本病机
1.1阳虚为本
《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正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也是UC发病的根本。
《灵枢·五邪》曰:”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阳虚则内寒,寒邪集聚,留滞胃肠,寒邪阻滞气机,气机不畅则肠鸣,寒邪凝滞则腹痛。《灵枢·百病始生》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可见正气不足,尤其是阳气不足,是导致本病的根本原因。
此外,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曰:”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一便之开闭,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极盛之时,则令人洞泄不止。”林佩琴《类证治裁》曰:”肾中真阳虚而泄泻者,每于五更时,或天将明,即洞泄数次,此由丹田不暖,所以尾闾不固,或先肠鸣,或脐下痛,或经月不止,或暂愈复作,此为肾泄。盖肾为胃关,二便开闭,皆肾脏所主。
今肾阳衰,则阴寒盛,故于五更后,阳气未复,即洞泄难忍。”以上均指出肾为胃关,肾阳虚是引起肠鸣、腹痛、腹泻的原因。蔡淦[7]认为,脾虚清阳不升,中气下陷,下利无度,脾阳虚损,则病情缠绵难愈;脾病及肾,致脾肾两虚,阳气衰微;提出UC的病机当遵从叶天士”脏阴有寒,腑阳有热”理论,脾肾虚寒为本、大肠湿热为标、寒热虚实错杂。苏婷等[8]认为,UC的病机以阳虚为本,寒邪为主要病因。UC为长期反复发作的疾病,由于脾胃虚弱、先天不足,复感外邪,因饮食不节或情志内伤发病,但最后总的转归为脾肾阳虚,同时在疾病的各个阶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肾阳虚。
1.2标实
各标实之证中又以湿邪最为重要,并多挟杂寒、瘀、风等。湿易困脾土,脾胃运化无力,升降失职,清浊不分而成泄泻,其他邪气需与湿气兼挟,方易成泻。
1.2.1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难经》曰:”湿多成五泄”;《医宗必读》曰:”无湿不成泄”;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曰:”湿盛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也。”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脾喜燥而恶湿,故湿邪侵犯人体,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泄泻;湿性重浊,滞于大肠,则大便溏泄,下痢黏液;湿性黏滞,致使大便黏腻不爽,故有里急后重之感;湿性黏滞,胶着难解,故病程较长,往往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湿邪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下注则可见泄泻、下痢;湿邪日久化热,灼伤经络,血溢脉外,发为便血、黏液血便;湿聚成痰,痰随气升降,无处不达。
1.2.2寒《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张杲《医说》曰:”病水泄青白或黄白,或米谷不化,肠鸣腹鸣者,此伤冷也,为洞泄寒中,又为霍乱吐泻,其脉细弱而紧”;陈复正《幼幼集成》曰:”冷积致痢,其积日久,渐次下坠,竟至大肠下口直肠上口交界之处,有小曲折,隐匿于此,为肠脏最深之处,药所不到之地。证则乍轻乍重,或愈或发;便则乍红乍白,或硬或溏,总无一定”.寒邪凝滞,易发腹痛,冷积日久,可伤肠络。
1.2.3瘀久病必瘀,久病必虚。《医林改错》曰:”泻肚曰久,后方不效,是瘀血过多”,又曰:”腹痛作泄,久不愈者,必瘀血为本”;李用粹《证治汇补·瘀血痢》曰:”恶血不行,凝滞于里,侵入肠内,而成疾”.血瘀形成的机制主要是湿热壅滞,阻滞气血运行,并耗伤气血,气虚则血运乏力,血虚则无力载气,导致气虚血瘀。抑或因久病情志不畅,肝气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