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论坛人文地理世界遗产选辑6——中国昆曲.docVIP

央视论坛人文地理世界遗产选辑6——中国昆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昆???曲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隆重宣布第一批19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名单并颁发了证书。在这19项当中,只有4个项目是获得评委们全票通过的,我国的昆曲即名列其中并在名单之首。 2001年11月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蒲晃一郎邀请联合国认定批准的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中的六个代表作项目在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期间在该组织巴黎总部展演,来自170多个国家驻联合国大使和与会代表观看了中国文化部派出的北方昆剧院的昆曲艺术演出。在短短一个小时内,献演了《活捉》、《游园》、《钟尴嫁妹》三个经典剧目的片断,其中既有缠绵徘恻的“皂罗施”经典唱段,又有热烈火爆的花脸绝技。精彩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演出结束后,第31届大会主席、执行主席、教科文总干事夫人及我国驻教科文组织代表上台表示祝贺。演出的结果,是中国的古老艺术折服了在场的所有观众。 昆曲作为中国“百戏之祖”,第一批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是当之无愧的。昆曲为何能荣膺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这与昆曲的发展历史、特性及成就有直接关联。在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文件中,是这样介绍昆曲的: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剧种。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昆曲的演出。一部戏曲通常包括至少24折,包括独唱、复杂的故事主线和次要情节,题材涉及人或神。昆曲以l2个演员通过手势、身段、打斗招式、杂技和一些程式化的舞蹈和歌唱来表现,并由管弦乐和打击乐器伴着吟唱和表演。 昆曲来源于明清时代(1368~1911年)的戏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开办了传统戏剧和音乐的培训学院和研究机构。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这些措施被压制,20世纪80年代初,文化部号召所有幸存的昆曲演员和其他剧种的演员重新开始他们的演艺生涯。一代代新人也就得以吸收和培训。 威胁:缺少统一固定的表演形式,且自从10年以来,登台表演只零星地有过。 保护计划:戏曲研究院开始正式收集昆曲剧本的各种版本、照片、录音和录像片。政府计划支持六个现有的昆曲剧院、新学员的培训、稀有剧种的复兴,并组织各种节目。 昆曲的历史: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相传是元末明初昆山人顾坚始创,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邑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委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青和滋养。如京剧里面的“南梆子”唱腔,就是从昆曲里面学习而来的。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即有深厚的昆曲功底。可以说一部昆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戏剧的发展史。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经魏良辅改革,形成委婉、细腻的曲调,人称“水磨腔”。当时的剧作家梁辰鱼的创作为昆曲奠定了牢固的文学基础。在伴奏方面,除了弦索之外,又加上了笙、萧、管、笛等乐器,形成管弦并举,这比当时流行的其他声腔有很大的进步,令人耳目一新,于是很快流传开来。至明万历年初,昆曲扩展到江、浙各地,成为压倒其他南戏声腔的剧种。随之由士大夫带入北京,与戈阳腔并为宫中大戏,当时称为“官腔”,从此成为剧坛盟主。 明万历至清嘉庆年间(1573~1820年),是昆曲声名最辉煌、成就最显著的阶段,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一一《牡丹亭》、《南柯记》、《部郭记》、《紫钗记》以及洪异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挑花扇》一时风靡天下,昆曲达到了鼎盛时期。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高攘的《玉簪记》,李海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界的《长生殿》等。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据统计,昆曲剧本留下的遗产就有1800多折。仅北方昆曲剧院整理、改编、上演过的剧目、折子戏就有:《牡丹亭》、《西厢记》、《琵琶记》、《长生殿》、《桃花扇》、《荆钗记》、《单刀会》、《夜奔》、《嫁妹》、《山门》、《斩娥》、《辩冤》、《女弹》、《闹天宫》、《昭君出塞》、《吕布试马》、《天罡阵》、《盗库银》、《百花赠剑》、《活捉》、《思凡》、《双下山》、《草诏》、《小宴

文档评论(0)

189****614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