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判断研究中双加工理论回顾与展望.docVIP

道德判断研究中双加工理论回顾与展望.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德判断研究中双加工理论回顾与展望

道德判断研究中双加工理论回顾与展望   摘要:道德判断作为心理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自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被引入到道德研究中以来,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都在发生变化,此类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也值得关注。从理论进展和成果讨论两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道德判断研究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之上,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道德判断;理论进展   道德作为一个社会中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遵守的一套行为准则,一旦形成,便会牵涉到依据其进行是非对错判断的问题,即道德判断问题。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从个体认知发展的角度研究人的道德发展规律,其中最为重要的发展指标便是道德判断标准的变化,而他们一系列的研究背后都存在的一个理论假设便是:个体道德判断有赖于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系列推理过程之后的结果。在认知心理学家眼中,道德推理者就像一个科学家,通过形成和验证假设来获得推理结论,并以此建立自己的社会运作模型,在道德情境中,人们会在参考业已建立的模型的基础之上做出道德判断。   道德判断的双加工理论   1990年代末以来,认知理论的局限性逐渐被研究者所认识到,Haidt 等在如下几个方面归纳道德认知理论的局限性:首先,人的心理活动是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程的统一,人在解决问题时推理系统和直觉系统在同时发挥作用,这已被多数研究者所接受,一味强调道德判断中的意识过程显然不妥;其次,与事后归因实验所得出的结论类似,道德认知理论之下,研究者多采用访谈法要求被试对在判断之后对行为原因进行解释,以此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的推理过程,但这样的推理很可能不是最初的评价过程,而是被试在为自己行为寻找理由,即判断在前而推理在后,同时,动机也难免参与其中;第三,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表明,情绪会占用认知资源,影响决策过程。   借鉴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Haidt 提出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理论,该理论认为道德判断是由快速的、自动的道德直觉所致。道德直觉作该理论的核心要素,被认为是有内在联系的道概念通过无意识的方式进行的自动输出。Haidt 等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发展了这一理论,并进一步提出了“道德直觉规范的五种基准”,即(1)伤害/关爱;(2)互惠/公平;(3)内群体;(4)等级/权威;(5)贞洁。直觉理论在突出社会文化因素在道德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着重强调人类的道德信息加是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与所面临的道德难题互动的结果。在上述五种基准的基础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在长期面临社会生活的适应性挑战的过程中,自然选择发挥其作用,能够抓住规律、善于应变的个体被保留下来。由此,Haidt 反对柯尔伯格主张儿童的道德发展是其自主的发现并判断规则的观点,认为道德发展是一种文化适应的过程,即儿童逐渐学习认识到特殊的文化模式,对模式产生直觉反应, 并试图表现出被文化认可的行为,认为道德判断包括直觉判断、事后推理、理性劝服、社会劝服、理性判断、个人反思等六个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彼时认知系统的双加工模型已被广为接受,所以道德判断直觉理论并非对传统理性理论的简单否定,只是相对传统理论对理性推理的强调而言,更加看重直觉、人机互动等因素在道德判断过程中的重要性,该理论最终指向的其实是一个将直觉、情感、推理及社会影响整合在一起的道德判断的动态模型。   在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理论中,已经可见倾向于认为与其他判断和决策过程一样,道德判断也存在类似的理性加工和非理性加工两套系统的趋势,但是对情绪情感等因素在道德判断中的具体作用并未做具体的解释。Greene 在自己的研究中为社会直觉理论之前的假设推测找到了具体的证据,从而既佐证了道德判断社会直觉理论的可取,同时又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个体道德判断过程确乎存在两套不同的加工系统:一是通过对抽象道德原则的习得而来的认知推理过程;一是与社会适应相联系的内隐的情绪动机过程。两套系统同时对道德判断起作用,当二者作用方向一致时,道德判断既含有理性推理成分又遵从于直觉,当二者作用方向冲突时,则表现为竞争,占优势的一方才能产生行为结果,劣势一方虽然不能对行为结果进行直接控制,但在神经水平表现为冲突神经机制的激活。Cushman和 Young 等实验中发现,在道德故事中,行为施加者所持信念(正/负)与所导致结果对被试事后道德判断的影响具交互作用。之后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个体在对道德行为进行判断时,其所倚持的标准发生了分化,在对负性道德行为的可接受程度进行判断时,起主要作用的是被试对当事者心理状态的估计,而在对负性道德行为应该受到怎样的惩罚进行判断时,被试会综合考虑行为导致的结果和当事者的心理状态。Cushman进一步推测,在个体的道德判断过程中,存在两条不同的路径,其一为结果取向,其二为动机取向,在具体情境中个体采取哪种路径进行判断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