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使用及其文化探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量词使用及其文化探源

量词使用及其文化探源   [摘 要]量词是东亚及东南亚语言的一个类型特征,印欧语中鲜有量词。文章介绍了汉语量词的分类、使用法则,并着重从民族文化和修辞学的角度来探索量词产生、演化、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量词、模糊语言、修辞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3-0230-01   一、引言   “量词之说,始于黎锦熙的《国语文法》。”①书中提到:“量词,表示数量的名词,添加在数词之下,用来做所计数的事物之单位。”②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的词。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都可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   二、汉语量词的分类、使用法则   (一)物量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如:寸、尺、仞、石等。   ⒈物量词与数词结合往往放在名词前。这是物量词使用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如:①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孟子?告子上》   ②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史记?陈丞相世家》   ⒉数量词与数词结合用在名词后。(这在古代汉语中也比较常见。)   如:①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   ②冉子与之粟五秉。《论语?雍也》   ⒊世上的事物,有可以记数的,有不能计数的。   可以计数的,在古代汉语中,能直接用数字来表示数量。   如: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②“十目所视,十指所指。”(《大学》)这些无须用量词也能表达清楚。   不能计数的,如各种物质,必须依靠种种度量衡单位,或方便借用的量器,才能计数。   如:①“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史记?淮南厉王传》)   ⒋有一些抽象的观念,可以直接加数字,如:“俗传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晋书、顾恺之传》   (二)动量词是表示动作单位的词。如:遍、声、次、趟、番等。   ⒈动量词与数词结合用在动词前。   如:①“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②“行云数番过,白鹤一双来。”(庾信《咏画屏风》)   ⒉动量词与数词结合用在动词后。   如:①“大笑亿千场”(李白《短歌行》)   ②“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身侧(《后汉书?崔实传》)   ⒊在表示动量的方法中,应当注意的是,古代汉语中表动作、行为发生两次,用“再”,但不出现动量词。这点与现代汉语不同。“再”表示“重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复”、“又一次”。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②“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庄子?盗跖》)   “先秦时表动量就将数词置于动词前,不用量词。古代汉语中动量词出现得较晚,一般都认为产生于汉代以后。在动量词没有产生时,表示动量的方法是,数词直接用在动词前。”③在动量词没有产生时,表示动量的方法是,数词直接用在动词前。如:“凡六出奇计”。   (三)量词缺乏独立性,一般不能单用,这点与现代汉语相同。量词与数词结合,可作句子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补语。   如:①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汉书?食货志下》)   (主语)(宾语)   ②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谓语) (谓语)   ③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定语)   ④九度附书向洛阳。(杜甫《天边行》)   (状语)   (四)古今度量衡的单位名称基本一致,但实际内容却有变化。文言今译时,如果不顾时代特点,不查证有关资料,便会背离事实。   如:①“亮躬耕垄亩,好为《梁赋吟》。身长八尺。”(《三国志?诸葛亮传》)“身高八尺”在这里就应该译为:个子有五六尺高。   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水经注?三峡》)这里的“七百里”就应该译为:四百多里。   三、量词使用新象   现代量词使用的频率是大大提高了。上古汉语是一种十分简洁的语言,常常以字表词,数词直接用在名词前来修饰名词。   如果从量词发展的源头看,量词源自名词动词。如果从民族思维和语言的发展形势看,量词的使用是汉语“双音节化”走式的一个结果。现代汉语中,除了那些政府法令规定、不许有丝毫差错的度量衡之外,还产生了其他许多借用来的量词。   四、量词的文化探源   在古代由于物质生产的有限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人们的视野思维并不开阔因此涉及到“数”、比较小,“量”也不需要十分准确,所以量词十分有限。“物量词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但在秦以前的著作中用得并不多”。⑥汉代以后,量词用得较多。这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物质生产的高度发展。“较物量词而言,动量词出现较晚,真正的动量词,如:“次”、“回”、“趟”等,大约在唐以后才出现”。⑦   从量词的起源看,量词是反应一个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状况的标尺。物质生产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