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电子脚镣之借鉴.doc
论电子脚镣之借鉴
《犯罪与改造研究》2007年第1期
论电子脚镣之借鉴
刘仁文季凤建
近代以来,大多数国家确立了以自由刑为主导的刑罚体系,将犯人集中关押在监狱里.在刑事政策转
变,刑罚改革推进与行刑社会化思潮的影响下,监狱逐渐向社会开放,技术手段和措施也逐步融入刑罚执
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电子脚镣的广泛应用,它具有经济成本低,即时,可靠和效果好的优点,使监狱
家庭化,社区化,无形化,甚至无影化,体现了科学,文明,人道的法治理念.当前我国正处于刑事立法与司
法变革的重要时期,推广应用电子脚镣无论在理念,制度及操作层面都有积极意义.
一
,电子脚镣概况
所谓电子脚镣,又称电子监控,系以电子设备为监控工具,通过对监控时问表的严格执行实现对犯人
人身自由的约束,并以社区和家庭为主要场所改造犯人,从而达到使其重返社会的目的.
(一)电子脚镣的起源与发展
电子脚镣技术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1919年,当时美国的一个公司(ArmySignalCorps.)宣称其发明了
一
项可追踪轮船和飞机的技术,1961年该项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推广应用.1964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
拉尔夫?斯维茨格贝尔在其《行为科学》一书中提出了对犯人使用电子脚镣执行刑罚的构想,但直到1983
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地方法官杰克?拉乌才决定将这一构想付诸实施.他督促电脑经销商迈克尔?格斯改
造发明了电子脚镣,不久该州阿布奎基城的5名犯人被戴上了电子脚镣,由此开了电子脚镣执行刑罚的先
河.这一做法很快获得了美国国家司法研究所的好评.随后,佛罗里达州对l2名犯人使用电子脚镣也取
得了成功.大约4年之后,全美就有21个州近千名犯人在刑罚执行中应用了电子脚镣.又经过不到1O
年的时间,电子脚镣应用的热潮就波及到了全球.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
加坡,以色列,英国,瑞典,荷兰,德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瑞士和西班牙等,均推广应用了电子脚镣.②
目前,已出现了三代电子脚镣.第一代电子脚镣主要应用于监控犯人是否呆在居所等指定场所,它通
过犯人所戴的电子发射器发出的信号与电话接收器联系,当犯人离开一定的距离,信号就会自动传输到监
控中心的电脑(内含电脑监控系统)里.监控官(人员)就能得到通知,使监狱家庭化,社区化.第二代电子
脚镣借鉴了手机的即时交流功能,利用无线电技术,摆脱了固定场所的限制,实现了监狱的无形化,它能随
时将犯人的位置信息报告给监控人员,保持犯人与监控人员的即时联系.第三代电子脚镣加大了技术变
革的步伐,通过将电子监控器,逻辑芯片控制器等集成的药囊装置植入犯人手臂皮下,随时将犯人的各种
状况信息,如所在地,情绪,身体生理状态等发送给监控人员,监控人员也可通过该装置对犯人进行控制.
与第一代,第二代电子脚镣相比,第三代是主动的控制.从各国的实践看,第一代电子脚镣被广泛应用,第
☆作者刘仁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教授,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季风建系中国应用法学
研究所研究人员,法学硕士
①参见王晓霞,孙宝民:《论德国电子脚镣制度及对我国刑罚的影响》.载《国家检察官学院》,第
12卷第2期.又见孙宝民,王晓霞:《论德国的电子脚镣制度》.载王小峰主编:《检察官境外培训
成果文丛》(第二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②参见:/news/research—pmjects/published—repo~s/gen—program—eval/.另
见:http://www.johnhoward,ab,ca/PUB/A3.htm.
35
刘仁文季风建/论电子脚镣之借鉴
二代电子脚镣虽有一定的普及但还未占据主要地位,第三代电子脚镣仍处于研发,实验阶段,但呈现出广
泛应用的前景.
(二)电子脚镣的应用条件
虽然电子脚镣获得了广泛应用,技术上已经有了第三代产品,在刑罚执行中的应用也获得不少好评,
但电子脚镣的应用也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
首先,适用者须有固定的住所和稳定的工作.由于电子脚镣的信息传递需要通过一定的装置才能发
送到电脑监控系统中,所以使用电子脚镣的犯人必须至少有一个固定住所.为了使犯人在家庭生活以外
顺利完成改造,达到融人社会的目的,犯人一般还必须具有一份家庭以外的工作.(窑)
其次,必须具有应用电子脚镣的物质条件.由于犯人必须随时和监控人员进行信息沟通,所以诸如电
话之类的信息传输工具或者无线电通讯设施是必备的物质条件.
再次,适用者不能有吸毒,酗酒④,暴力犯罪,前科等严重不良记录.虽然监控人员可通过电子脚镣对
犯人的人身自由进行控制,但毕竟不是对犯人的人身羁押,犯人违法犯罪或逃跑都容易得多.因此,不能
对有前述不良记录的犯人使用电子脚镣.④
最后,需取得适用者本人的同意和成年家庭成员的支持与合作.一般来说,使用电子脚镣的犯人不脱
离家庭生活,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