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鞭的故事
教鞭的故事 教鞭的故事 甲骨文“教”字的偏旁“攵”,是“以持杖或执鞭”之意,这自然使人联想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老先生的那条戒尺;如今,教师上课也称“执教”,似乎注定了教师与教鞭的那份情愫。这表明在我国,自古以来惩戒就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作为 “教鞭”也体现了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的理念和意志。 上世纪80年代初,教师上课用教鞭,顽皮的孩子免不了挨“鞭”。以至于教鞭成了我辈重温童年校园生活时的保留话题。近日,偶遇小学时代的班主任高芝芳老师,她提及起一个教鞭的故事。 高老师是儿时最敬爱的老师。那时,她高中毕业,刚来我们村代课不久,一人“包班”——承担着我班两个年级所有学科的复式教学任务。记忆中她手执的教鞭是一截芦竹,光滑、牢固且具弹力,常用来指导学习小黑板上的生字词语,那清脆的、颇有节奏的点击声至今萦绕耳际…… 以一个教师的身份来面对自己以前的老师,我不禁感慨万千,深有感触地对她说:“您那时的教书太辛苦了。” 高老师笑了:“那时条件差,都这样。” “您对学生也太好了,没有打过一个学生。” “是的,我没有打过一个学生,不过,我很对不起一个学生。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我晨检家作时,发现他又没有完成,就挥起教鞭以示惩罚。其实当时为了吓唬他,谁知他举手一挡,教鞭就落在了他的手上……要知道,当时,他的手长满冻疮,都烂了。那一下敲上去该多疼啊!再说他的手烂成那样,怎么能责怪他呢?”高老师一声叹息,“这件事一直让我不安,他可能会恨我。后来我批评学生时不再拿教鞭了……” 听者无语。话音未落,一阵悸动袭来,如感应般由内而外,那么强烈、真切,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困窘,感觉脸在烧…… 教鞭的故事传递着高老师的教育情结,也演绎着我的教育人生。 那是在本学期的第一堂作文评点课上,我指出习作存在“假、大、空”的通病后,便夹杂着一丝埋怨作二次指导,讲着讲着便“‘情’动于中,手之舞之”——随手举起了教鞭(一把三角尺的长边)……谁知,扬起的教鞭不慎从手中滑落,“啪”的一声掉在了讲台上,接着翻落到地面。 突如其来的意外,让我和全班同学都“震撼”了一遭,那场面着实尴尬。我急中生智,镇定地说:“刚才大家都看到了教鞭落地的过程,现在我们看怎样来把它写具体!”接着便指导学生抓住一些动词:如教鞭的“扬起”、“滑落”、“碰撞”、“弹起”、“翻落”;再抓住象声词:“啪”;此外,激发学生合理想象:如教鞭像一位蹦床运动员,在讲台上翻转了两下,就跳向了地面…… 想不到,这一“现场说法”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话匣子打开了,学生个个争着描述,很快成就了一篇“急就章”。由此,教鞭生成了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典型案例。 高老师是一位普通的乡村民办教师。教鞭的故事体现了她爱的教育理念和为师者的良知。关于我的,则显现了一种年轻气盛的意气,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下教育重技术,轻情感的浮躁心理。 记得于涟老师常说;“做了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我能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看我一辈子怎样努力学做老师。”这充分体现了一代老教师对教育的虔诚和敬畏。在这个意义上说,教鞭作为一种传承教育的载体,不应是某一种戒尺或道具,而是爱心、智慧和责任的化身。于是乎,一名不断学习使用教鞭的教师,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教师月刊》XX、12期 教鞭的故事 甲骨文“教”字的偏旁“攵”,是“以持杖或执鞭”之意,这自然使人联想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老先生的那条戒尺;如今,教师上课也称“执教”,似乎注定了教师与教鞭的那份情愫。这表明在我国,自古以来惩戒就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作为 “教鞭”也体现了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的理念和意志。 上世纪80年代初,教师上课用教鞭,顽皮的孩子免不了挨“鞭”。以至于教鞭成了我辈重温童年校园生活时的保留话题。近日,偶遇小学时代的班主任高芝芳老师,她提及起一个教鞭的故事。 高老师是儿时最敬爱的老师。那时,她高中毕业,刚来我们村代课不久,一人“包班”——承担着我班两个年级所有学科的复式教学任务。记忆中她手执的教鞭是一截芦竹,光滑、牢固且具弹力,常用来指导学习小黑板上的生字词语,那清脆的、颇有节奏的点击声至今萦绕耳际…… 以一个教师的身份来面对自己以前的老师,我不禁感慨万千,深有感触地对她说:“您那时的教书太辛苦了。” 高老师笑了:“那时条件差,都这样。” “您对学生也太好了,没有打过一个学生。” “是的,我没有打过一个学生,不过,我很对不起一个学生。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我晨检家作时,发现他又没有完成,就挥起教鞭以示惩罚。其实当时为了吓唬他,谁知他举手一挡,教鞭就落在了他的手上……要知道,当时,他的手长满冻疮,都烂了。那一下敲上去该多疼啊!再说他的手烂成那样,怎么能责怪他呢?”高老师一声叹息,“这件事一直让我不安,他可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