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矿区地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霍州矿区地层

霍州矿区地层霍州矿区地处“祁、吕、贺”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外侧吕梁山隆起带,多期的构造运动形成的褶皱及一系列的断裂构造构成了区域构造主体。出露地层有:太古界、上元古界、古生界及新生界。具体表现为:西部吕梁山区主要分布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向东与汾河之间丘陵地区,主要分布新第三系、第四系松散岩;沟谷底部则主要发育有石炭系、二叠系碎屑岩。①太古界主要分布在东部的霍山地区,西北部的吕梁山南部亦有零星分布。为一套普遍遭受混合岩化的变质岩系,主要由石英岩、各类片麻岩及斜长角闪岩等组成。根据岩性特征将其划分为两个群,即中太古界霍山群和上太古界太岳山群。各群与其上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总厚约7640~8991m。a.霍山群主要分布在东部霍山地区及西北部的吕梁山南部,与上覆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主要由片麻岩、石英岩、斜长角闪岩及片岩等组成。由于区域变质之后经受普遍的混合岩化作用,均显现出混合岩化特征,部分为层状的混合岩及少量层状的混合花岗岩类。下部多为石英岩混合岩化浅粒岩,中上部为混合岩化的片麻岩,夹多层斜长角闪岩、浅粒岩,顶部为绿泥片岩或斜长角闪岩。b.太岳山群主要分布在霍县东北部太岳山一带,震旦亚界长城系以平行不整合覆于霍山群之上。下部岩性主要由混合岩化长石石英岩、石英岩或浅粒岩为主,间夹黑云片岩、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及薄层黑云母角闪片岩;中上部岩性以混合岩黑云角闪片麻岩为主,夹薄层斜长角闪岩、角闪变粒岩、浅粒岩等。②上元古界长城系下统霍山组主要分布在东部霍山地区太古界地层周围,其次在吕梁山南段也有分布。与其上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与下伏太古界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岩性以灰红色、淡紫色、白色石英状砂岩为主,夹薄层含砾砂岩或砂砾岩,厚约45~86m。③古生界A.寒武系(∈)主要分布在西部及北部吕梁山区,东部霍山一带有零星出露,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地层呈整合接触。下统缺失,分中、上两统。B.奥陶系(O)广泛出露于吕梁山区及各主要沟谷中,出露面积较广。与下伏寒武系呈整合接触,与上覆石炭系呈不整合接触。分下、中两统,发育有O1、O2、缺失O3。C.石炭系(C)地表零星出露,并广泛分布于矿区。与下伏奥陶系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可分中、上两统,缺失C1,发育有中统本溪组C2(底部为山西式铁矿、铝土岩及铝土页岩;中上部为黑色页岩夹薄层碎屑灰岩夹煤线,厚10~30m);上统太原组C3t(底部为石英砂岩,上为灰色砂质页岩夹煤层;中部燧石条带灰岩夹煤层及砂质、炭质页岩;上部长石石英砂岩、灰色砂质页岩、黑灰色炭质页岩夹煤层,厚71~100m)。D.二叠系(P)广布井田区,广泛出露于西部矿区及东部丘陵沟谷底部。为一套湖沼相继石炭纪之后连续沉积的陆相地层。与石炭系呈整合接触。可分为上、下两统,发育有P1、P2。a.二叠系下统(P1)山西组P1s(黄绿、灰白色硬砂质长石砂岩、灰色、黄绿色砂质页岩,炭质页岩夹菱铁铁结核及煤层、煤线交互组成,厚30~40m);下石盒子组P1x(黄绿色石硬砂岩,硬砂质石英砂岩、黄绿色砂质页岩、灰色页岩、紫红色页岩,厚54~118m)。b.二叠系上统(P2)上石盒子组P2s(黄绿色与杏黄色硬砂岩、长石硬质石英砂岩及黄绿色、紫红色砂质页岩,厚412~512m);石千峰组P2sh(灰绿、黄绿色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及紫红色砂质泥岩,厚97~175m)。④新生界主要分布在与西部吕梁山区和东部霍山山区之间丘陵地带及山区沟谷和低山顶部,发育有第三系、第四系。a.第三系(N)区内普遍发育上新统,缺失下第三系及中新统沉积。主要出露在深切沟谷,面积较小,且分布零星,为一套半胶结堆积物。与上覆及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划分为两组:南坛组(底部为钙质胶结砂砾岩,下部为淡黄色、灰白色、灰绿色淡水灰岩,夹砂砾石及粘土层;中部为桔黄色钙质砂质粘土夹砂砾石透镜体,厚20~80m);静乐组(主要为深红、紫红色粘土,富含散状钙质结核,靠山前底部常夹砂石或砂砾石透镜体,顶部夹棕黄色粘土,厚5~20m)。b.第四系(Q)区内广泛分布,从更新世早期到全新世各时代的堆积均有分布。成因类型繁多、岩性复杂,其中冲积、湖积物沿汾河两岸呈带状展布。而洪积、洪坡积、风积物则多分布在低山及丘陵区,构成黄土丘陵及塬区,基岩区亦有零星分布,与其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