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企职务犯罪造成国资流失现象透视.docxVIP

我国国企职务犯罪造成国资流失现象透视.docx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国企职务犯罪造成国资流失现象透视

 HYPERLINK / 赢了网 HYPERLINK   HYPERLINK / 法律咨询 遇到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YPERLINK  我国国企职务犯罪造成国资流失现象透视 来自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最新调查显示,2003年至今年8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查办国有企业人员贪污贿赂犯罪25322人,国企改制过程中的职务犯罪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国企改制已进入攻坚的“深水期”,但“深水期”绝不是“浑水期”。法律专家指出,国有企业职务犯罪新动向的出现,说明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艰巨性,更表明当前加强国有企业监督管理和国有企业改革的紧迫性。 贪污贿赂案件:四成以上为国企人员 “自办一个企业不如收购一个企业,外部收购不如和管理层一起收购”……在近年来的国有企业改制进程中,一些人认为最有效、最快捷的发财致富方式,就是把“公家的财产”变成自己口袋里的钞票。 数据表明,在高检院近期查办的贪污贿赂案件中,国有企业人员的职务犯罪占查办贪污贿赂案件总数的41.5%,其中相当数量都与国有企业改制有关。 与一般职务犯罪相比,国企改制中的职务犯罪表现出更强烈的主动性和贪婪性。办案人员介绍,部分企业负责人罔顾国家、集体、职工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自卖自买,贱卖贱买,疯狂蚕食企业、挖空企业。 北京市检察机关的有关资料显示,当前国企中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数量出现了“四个”不断上升。突出表现为:案件数量不断上升,从5年前的169件增加到2002年的242件;企业“一把手”犯罪的数量不断上升;超过百万元的大案不断上升;犯罪造成的损失不断上升,从5年前的不足亿元增加到去年的4.7亿元。 高检院渎检厅有关负责人坦言,与其他贪污贿赂案件相比,此类案件的涉案人员绝大多数是企业高管人员,财会、销售人员及与改制有关的主管部门负责人等,其涉案数额虽然较大,造成国资流失的危害性更为严重,但??为对国企界定、职务犯罪行为认定等存在模糊认识和争议,还是有一些当事人最终很难受到处理。 “化公为私”花样翻新 从已查处的案件不难发现,在分食“最后晚餐”的欲念下,一些国企经营者侵吞国有资产,“化公为私”花样翻新。 ———恶意减损、隐匿国有资产。陕西亚西光电仪器厂原总经理刘某通过做假账、办假手续等手段虚增债务,将1537万余元国有资产层层剥离,审计事务所凭借报表只评估出该厂净资产161万元,其余1300余万元全部流入其个人腰包。 ———非法转移国有资产。福建厦门市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某趁国企改制之机,采取更名、变更股东及股权等手段,将公司在香港子公司嘉隆集团有限公司变成自己控股的私人公司,侵吞公司股权及红利3700余万元。 ———巧立名目,私分国有资产。如四川金堂县酒类实业公司董事长陈朝兴,在公司改制前与他人合伙炮制一套“引资奖励”政策,将本单位由承建方垫支的工程款视为引资,擅自决定为自己发放奖金7.5万余元。此外,公司主管部门决定用公司门面房和土地使用权折抵企业贷款本息173万元,陈借口这是“创收行为”,擅自动用公款12万余元为包括其本人在内的所谓“有功”人员发奖。 ———暗箱操作,攫取国家给予改制企业职工的优惠。四川成都市双流燃料建材公司改制时,管理人员故意抬高门槛,要求每位职工最少投入5万元才能成为新企业职员,故意夸大风险,使大部分职工不敢入股。管理人员买断该企业后,将企业出卖,获增值200余万元。 ———相互勾结,共同作案。浙江金华市某饮食服务公司领导班子在公司改制时,集体决定将公司价值1700余万元的房产不报评估,后变更产权共同予以贪污。 职务犯罪多发呈现新态势 管理松弛、违规操作、权力失控,是企业滋生职务犯罪的“温床”。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国企改制中的职务犯罪正呈现新的态势:企业改制、股权变更,新机构财务制度尚未健全,是当前犯罪分子钻空子的主要环节。据成都市检察院调查,国企改制过程中,由于一些机构撤销合并、领导更换、人员分流,出现人心不稳、工作交接不细、缺乏监督检查的现象,公款私存、账外循环,不少改制企业经营管理者趁机挪用、侵吞自己保管的财物。? 国有亏损企业中出现“大船搁浅、舢板逃生”现象。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企业经营者在改制前蓄意将企业分解开,将企业的优良资产剥离,即把资金和较好的设备抽逃出来,化为私产,而把银行债务甩在原企业,准备造成坏账、呆账的既成事实,把还贷和纳税的包袱扔给空壳的国有企业,使国有资产流失。 犯罪目的从非法占有消费转向非法资本运营。一些犯罪分子看到企业经营能长期获取大量利润,作案目的已不限于满足一时的消费和占有,而是通过资本经营和资本运作使钱再生钱,此类案件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