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柳青和他创业史
柳青和他创业史 从陕北高原到关中皇甫村,从《铜墙铁壁》到《创业史》,他以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和气势磅礴的劲健笔触,勾勒出新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历史画卷。一部反映一个时代的作品可以有历史局限性,可以有争议,但是,一个“终身保持心灵纯洁”的人,一个热爱事业胜过生命的人,他留给后世的精神力量,却是无限的。 “文学是愚人的事业,只有愿意为文学卖命的人,才能干这一行。”这是著名作家柳青生前说过的最著名的一句话。 一部《创业史》,奠定了柳青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转眼间,柳青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整整30个春秋,但是,他一生“为文学卖命”的精神,却成为陕西文学不断走向新高度的恒久推动力。 陕北汉子黄土根 柳青,原名刘蕴华,1916年7月2日出生在陕西省吴堡县寺沟村一户耕读之家。寺沟村位于绥德、佳县、吴堡三县交界处,像散落在黄土高原沟壑皱褶间的所有村庄一样,土地荒凉而炙热,却养育着一代代纯朴而不乏烈性的子民。从那里走出来的人,无论到哪里,大多数毕生都携带着那一片热土的性格烙印与精神因子。柳青和路遥,应该说是当代作家里面陕北精神的代表人物。 柳青的创作生涯与革命活动都始于学生时代。在西安读高中时,正值“一二?九”学生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柳青担任校刊《救亡线》的编辑,并创作诗歌与散文。1936年,柳青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文学、文化宣传形式从事革命活动。同年,最早的一篇散文作品《待车》,发表于秋季号《中学生文艺季刊》上。“西安事变”后,柳青担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辑,并创作抗日题材的诗歌与杂文。 1938年5月,柳青被组织调回延安,先后担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干事、部队教育干事、新闻记者等职。在此期间,他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地雷》,以他作为战地记者随军转战吕梁和太行山区时的见闻为素材,歌颂了抗日根据地民众积极支援前线、踊跃参军、英勇抗战的革命精神,塑造了一批可歌可泣的农民和士兵形象。 1943年至1945年,柳青在米脂县担任乡文书工作,通过深入农村体验生活,他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1947年出版)。作品通过描写王家沟农民围绕集体种谷而展开的斗争,真实地反映了不同阶层农民在互助合作生产过程中的思想动向,是解放区文学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其严谨、大气、扎实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初露端倪。 抗战胜利后,柳青奉命调往东北区工作,任大连大众书店主编。然而,突然割断了与家乡联系,离开了这片刚刚焕发起自己创作激情的热土,对柳青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种比一般的思乡念家之情要强烈许多倍的心灵渴求,让身在异乡的他备受煎熬。他终究没能在东北长期工作并定居下来,而是于1946年7月,向上级提出调回陕北工作的请求。 请求虽然被批准,但是在解放战争初期,到处都是封锁线,要只身从大东北抵达大西北,那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情。柳青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越过沙漠与草原,穿过道道封锁线,终于于1948年10月回到陕北。 两年之后,柳青以沙家店战役中民工支援前线为背景,完成了他早期具有奠基性的重要作品,这就是长篇小说《铜墙铁壁》。 皇甫村里写巨著 《铜墙铁壁》的成功,是柳青创作风格趋于成熟与稳定的标志。 解放初期,柳青调往北京,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但是,为了创作,他还是希望能够回到他所熟悉并热爱的农村去生活。1952年,柳青离开北京,回到陕西,担任长安县县委副书记。 但是,柳青不住县城,不坐办公室,而是带着全家人,落户长安县王曲乡皇甫村,像一个真正的普通农民一样,住进由一座破庙改建的农家庭院里,这一住就是14年。 在皇甫村,柳青冬穿对襟布棉袄,夏穿布汗衫,留短胡子,戴眼镜,有时也戴瓜皮帽,总是笑呵呵地在田间地头、集镇村巷、农家炕头,兴趣盎然地听人谝闲传,大家都知道他是“柳书记”,却极少有人知道他是大作家。 而柳青正是在这细细的观察和深深的沉浸之中,孕育和架构着他的皇皇巨制《创业史》。 14年间,柳青除了县里通知必须要参加的会议,和因为哮喘病而必须在每年5月麦子扬花时外出躲避花粉外,大多时候都住在村子里。 从外面看上去,柳青更像是一个淳朴厚道的小学教师,生活简朴又单调,然而,在他的心中,却装着一个波澜壮阔、丰富多采的世界。在他素壁四面的简陋屋子里,最多的家当就是书。涂光群先生在他的《五十年文坛亲历记》中回忆,柳青家的屋子,一眼看去全是书,他不仅踏实而忠实地观察和记录生活,更勤于读书,勤于思考,物质生活淡泊而简朴,内心世界宽广而富有。对他所热爱的文学事业,有着赤子般的忠诚,和毕生都饱满的激情与奉献精神。 柳青也说过,一个作家,必须坚守高尚的情操,“终身保持心灵的纯洁”,不投机不取巧,不追名不逐利,才有可能写出真的美的作品。他还说,“作家要把六十年作为一个单元”。 1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