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讲 文学理论起源(先秦
第一讲 文学理论的起源(先秦) 中国文学和文学观念的历史都很久远。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诸子横议,文学理论萌芽。虽无明确独立的“文学”观念,但哲、史著作已涉及了文学的起源、创作等问题,预示了深广的前景。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文艺观念,对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的文学观念主要表现在对《诗》、《书》、《礼》、《乐》的评介阐释中。而这些为中国文论奠基的言说与当时的哲学思想、社会思潮有不可分的关系。 第一章 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 “文”的观念 “文”通“纹”。《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礼记·乐记》“五色成文”;《易传·系辞》:“物相杂,故曰文” ;《国语》:“物一无文” 。“文”具有形式美的特征。 “文”是“文化典籍”。“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诗”的观念 《诗经》中关于诗的观念。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王欲玉汝,是用大谏。 ”“吉甫作诵, 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诗言志”说的提出 《尚书·尧典》的文论观点 文艺的教育和陶冶功能:“教胄子”、“神人以和”。 古代诗、乐、舞的三位一体。《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诗言志”的开山之论。 “诗言志”的意义 诗的价值和功能在于“言志”。 “志”指“言”所体现的理性内容,主要指思想、志向、抱负。 “诗言志”主要是指“赋诗言志”。 “志“中也包含情感的因素。 赋诗言志 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从。赵孟曰:“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贶武亦以观七子之志”子展赋《草虫》……伯有赋《鹑之贲贲》……子西赋《黍苗》之四章……子产赋《隰桑》……子大叔赋《野有蔓草》……印段赋《蟋蟀》……公孙段赋《桑扈》。……卒享,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鄘风·鹑之奔奔》 鹑之奔奔,鹊之彊彊。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鹊之彊彊,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赋诗言志”举例 富辰言于王曰:“请召大叔,诗曰:‘协比其邻,婚姻孔云。’吾兄弟之不协,焉能怨诸侯之不睦?”王说。王子带自齐复归于京师,王召之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第二章 儒家的文学观 孔子的“仁”学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克己复礼”。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的文学观和诗教说 孔子的文学观主要表现在讨论文学与政治、道德的关系,涉及文学的某些特征,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范畴。 以“礼”为约束的“中庸”之美。“文质观”、“思无邪”、“尽善尽美”。 兴、观、群、怨的“诗教”说。 文质观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羊犬之鞟。’” (《论语·颜渊》)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文心雕龙·情采》) “思无邪”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作诗者“思无邪”。(邢昔) 既是作诗者“思无邪”,又是读诗者“思无邪”。(吕祖谦) 作诗者思有邪,读诗者“思无邪”。(朱熹) 《诗经·郑风》 《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倡导雅乐,排斥郑声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阳货》)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卫灵公》)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尽善尽美的批评标准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