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    摘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固定在受众的心目中的。本文从曹操求贤若渴、用人不疑的智者胸怀,实现北方统一、促进全国统一的能者韬略进行分析,并从历史和客观的角度进行了评判,指出对于曹操这一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的不同解读要恰切和公允。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历史人物;文学形象    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曹操的奸臣形象犹如落地生根的草芥一直蔓延在人们的心中。尤其是舞台上的曹操素以“白脸奸臣”而家喻户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再加上毛氏父子的点评,曹操的脸谱化被迅速固定。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是作者依史而演义,参杂作者的价值观,从而侧面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观。而作者罗贯中又依据的是儒家正统思想,尊刘贬曹、拥蜀反魏的倾向就显而易见了。如果我们从历史的客观的角度来看待曹操这一形象,我们会发现把曹操视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失之偏颇的。    且看书中曹操出场之一回。“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曹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也?’劭不答。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闻言大喜。”毛宗岗加以评论:“称之为奸雄而大喜,大喜便是真正奸雄。”究竟曹操为何听后大喜,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汉末群雄并起,军阀混战。有实力的军阀统治者都竞相为己争得一席之地,作为出身低微的曹操,没有强大的实力而被知人之士称为“治世之能臣”,实是大增曹的信心。但是曹操所处的是乱世,为何他听了这种评价还会大喜呢?这就是曹操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他不仅有气魄,有度量,而且相当有智慧和才智,他不把“奸雄”视为对自己的贬斥,相反,他把“奸雄”看作是计谋、智慧、权变,并决心以此来发挥自己的特点,在乱世中一显身手,岂是持有正统观点的人士所能理解的?    自古以来,“识时务者为俊杰”。曹操亦是。曹操初出茅庐就已经显示出其非凡之智,被董卓重用。后来识破董卓的奸诈嘴脸,弃之欲杀之,到最后聚集各路诸侯讨伐董贼以安天下。这一连串的变化都与他有“识时务”的慧眼和才智分不开的。《三国演义》中的文士们的价值追求包括两部分:个人功利价值和社会功利价值追求,在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以道自任,希望权力系统能实现他们心目中的道统。曹操也不例外。最初,他甘心在董卓麾下与他攀龙附凤、建立功名的思想分不开。后来,识破了董卓的奸诈嘴脸,意识到依附于众人讨伐的奸臣是不可能利于自己建功立业的,于是献计刺杀董卓。在这里似乎与历代推崇的“忠”产生了矛盾,但是,历代大凡干出一番事业者谁不视弃暗投明为上策?由此可见,曹操走的每一步棋子都是很明智的。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公允地分析曹操的形象。    一、求贤若渴、用人不疑的智者胸怀    曹操对待人才的态度也同样表现出了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胸怀和韬略。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官渡之战明确表达出了两人本质的不同。曹操和袁绍之战使得当时最大的军阀势力袁绍被消灭,也是曹操由弱变强,占据北方,成为虎视天下的一方霸主。袁绍出身于东汉末年的名门望族,祖辈历任高官,是“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拥百姓之众”的北方最大的势力集团。彼时,曹操与袁绍的社会地位和军事力量均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就是那么弱势又卑微的曹操,竟然一举灭掉了实力和势力均威加北方的袁绍,原因何在?偶然还是必然?这就要从曹操和袁绍两个人的性格和才智胸怀上进行分析。曹操的谋士郭嘉曾经对袁绍进行过评价:袁绍用人多疑,虽然手下有的是将士和谋士,他却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他们的优势,不能人尽其才,互相猜忌扯拌,最后是人才外觅伯乐,从内部的才智和凝聚力上袁绍早就输给了曹操。    官渡之战之时,袁绍的弱点和多疑直接导致了战役的彻底惨败。战争伊始,袁绍部队开始进军之时,他没有听信谋士田丰等人的策略和进谏,一意孤行地将上策和军机错过,将有谋有略的士人关入牢狱,将许攸的谏言当作诱骗的谎话,最后官逼民反,许攸无奈去投靠曹操,曹操 “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并且“携手共入,曹先拜于地”。 曹操求贤若渴的胸怀和举止让许攸披肝沥胆,他毫无保留地尽忠曹操,献计施策,使得曹军成功地夺取了袁军囤粮的要地。这个小胜,扭转了曹军和袁军的形式,曹军从此不再是良将弱兵,而是强将强兵强谋士的集成。曹操能够审时度势,能够用礼仪举止和信任的胸怀包容谋士,使得谋士在得到心理宽慰和自我满足的同时,竭力为曹操效忠,这是一种军事家的大将胸怀,会用人才,人尽其才,各得其所。这样的谋略和智慧,实际上是丰翼自己,壮大自己。相比之下,袁绍真的是相形见拙,自断其臂,最后一败涂地的结果不能不说是自己的心胸狭窄所致。    曹操的惜才爱才还表现在对关羽的极尽能事之收拢。对于关羽,曹操的“求贤”就应该有着战略和战术的双重打算,如果能求得关羽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