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缂丝 被遗忘技艺
缂丝 被遗忘技艺 正是和爷爷王玉祥这一次极其偶然而平常的对话,使王浩然毅然扛起了家族的缂丝大旗。 王浩然出生于一个缂丝家族,在大学,他学习的是中文专业,但他很早就开始关注文化产业,看到精美的缂丝作品与时下缂丝在国内受到的冷落之间极大的落差,让他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中国传统手工艺发展至今天,已经不仅仅是缂丝这一个行业出现与时下生活脱轨的现象,这种现象具备普遍性。如何让传统工艺做到‘文化自觉’和‘经济自立’才是问题的本质。” 记录时代风尚的技艺 缂丝,是中国最传统的一种采用“通经断纬”织造平纹组织的丝织品。缂丝用的是平纹缂丝机,织造技法依画稿设计的需要,以不同色线作纬线,往返于经线之间。由于不同色线所织的图形间彼此不相关联,所以图案形状周围会留下锯齿状的空隙。这种通经断纬的织造技法,使得缂丝成品形成有规律的空隙,俗称“水路”,这恰恰体现了中国缂丝艺术中的留白之美。而缂丝特有的“合花线”技术,使其不同于一般纺织用过渡色块来逐级褪晕,而可以做成渐变,将不同颜色的丝线绞捻在一起,仿佛绘画中的调色,因此明代画家董其昌称缂丝为“以梭代笔”。 宋元以来,缂丝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缂丝的存世精品极为稀少。宋代是缂丝的黄金时代,宋代官署文思院下设专门生产缂丝的“缂丝作”,形成了纯粹供欣赏的艺术门类――缂丝画,故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将缂丝与刺绣归入书画类,不再当成纺织品。元代缂丝,掺以金线,极为华丽,常用以织造帝后御真画像和佛教绘画,可惜传世作品不多。明早期,在“御用监”下专设缂丝管理机构“缂丝作”,由于明初朝廷力倡节俭,规定缂丝除用于敕制和诰命外,不许用于各类衣物。到明代宣德时期禁令渐弛,缂丝再兴。清代制作了大量供皇室穿着的缂丝服饰及供皇家供奉的缂丝唐卡,均是缂丝中的珍品。 关于古代缂丝艺人的真实面目,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生卒年不详,这里面也包括了宋代的朱克柔、沈子蕃、吴煦;明代的吴圻、朱良栋、王统等大师。他们并非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仅仅是记录时代风尚的艺术大师,是他们将中国的一门手艺默默传承。 值得庆幸的是,后人都将他们铭记了。明代沈周形容缂丝为“一丝一缕千万寿,妙合天机造化中。”明人吴宽称赞缂丝为“机中织锦惭秦娥,唐宫刺绣如拙何”“非?非?非绮罗,但见空明摇玉波”。这些都是后人通过作品与他们的神交。虽然这些大师们除了作品以外没有为后人留下任何记忆,但这样的留白却恰恰表现了他们作品中忘我的心态。这也是今天缂丝手艺人最难学的技艺。台湾导演侯孝贤说:“我们之所以喜欢古的东西、手工的东西,是因为我们的美感来源,就是由这历时久远的技艺中,逐渐形成。”法国人类学家李维?史陀所言“技艺,是人在宇宙中为自己所找到的位置。”他们,都是技艺的知音。 爷爷曾经有过辉煌 关于爷爷的工作,王浩然的童年记忆是:“小时候我只知道爷爷他们在织布,但是更具体的,织的究竟是什么,我就不清楚了。因为我往工厂跑都是在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的唯一印象,就是那里有很多的织布机。我到了初高中就都没怎么去过工厂――不用说你也知道,我们这一代课业是那么重,别说去不了厂里,就是去了,也得被爸妈给揪回来,我上中学时周六周日都有课外班的,一周也就周日下午才有个休息,还得写一堆作业。但是我知道爷爷织布的工作非常繁忙,我上小学那会儿我爷爷做的厂子有200多工人,固定资产200多万美元。” 当年中国号称有“工美四大名珠”,包括北京工美、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苏州刺绣研究所等四家。1914年张謇请余觉(著名刺绣艺术家沈寿的丈夫)找到原清宫造办处的缂丝艺人来南通教授缂丝织造技艺。解放后这批学员就组建了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王浩然的祖父辈是通过在研究所工作而传习了缂丝技艺,而他的父辈们大多是因为家族作坊的制作人手少而传承了这项技艺。 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当年是“不惜工本,创作精品,培养人才”,遍请庞薰?、张仃等国内名师讲学指导,并把一批批人才送到南京、北京等高等院校深造。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每年都有精品大作,每年都有国家金奖收获。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由张仃设计、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三代绣工花了几年时间集体制作的《哪吒闹海》以及《渔舟唱晚》等绣品,获得了全国工艺美术作品评选奖金奖。 缂丝行业迅猛发展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后,工艺美术外贸出口任务猛增,日本商家大批量地向中国订购和服腰带和贵袈衣(日本和尚高档礼服性袈裟),出口需求量逐年上升,苏州、南通及杭州周边地区缂丝厂家和作坊也逐渐成立,各缂丝厂家纷纷添置缂机设备,缂丝生产空前发展,缂机上万台,规模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代。 不过,好日子总是短暂的。随着日本经济越来越走下坡路,日本女孩成人礼上的和服腰带由购买转变成了借和租。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