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攻击性原因及攻击和愤怒关系.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愤怒与攻击:1愤怒不一定导致暴力攻击,有时甚至可以在愤怒状态下服从(在人类中通常是恐惧高于愤怒的情况,在社会性动物中,如对猴子大脑皮层的实验显示等级地位低的猴子在一定实验条件下丧失了大脑皮层的高级控制作用后在面对等级地位高的猴子攻击时,仍然会退缩,而不像猴王在丧失了皮层高级功能后变得攻击欲更强)2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之类例子。3宣泄愤怒情绪是否会强化暴力,学者观点不一,有认为若方式恰当、有度不妨用其释放愤怒,但也有研究者通过另一些实验论证说宣泄愤怒情绪也可强化攻击。总体来说,在个体不处于“群体性心理状态”(参见后文群体暴力)的条件下,释放情绪暂时降低攻击欲的可能性更大,但也有些特殊情况,如喜欢以贬损他人人格的(非暴力)方式来攻击他人者恰好遇上了喜欢被贬损的人以致恶性循环式互动。3有人认为儿童在早年被父母的挫折会导致长期潜在愤怒倾向,但愤怒可能被抑制也可能不易被抑制,即使不易被抑制的愤怒也未必导致攻击(如导致片面受虐倾向),但攻击是未被抑制的愤怒所导致的常见反应模式之一,不过即使是对相似的成长环境或心理创伤,不同人对对此给出五花八门的自我评价、大相径庭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对人际关系可能迥异的理解和习惯模式(如有习惯于主动攻击,也有习惯于后文所讲的被动型攻击)。附:我出于各方考虑不认为(或者说主要不讨论)先于自我同一性危机的愤怒,另一方面要承认愤怒有类似于存在性焦虑的“似本体”性——如人处于一种愤怒心境却找不到对象或找到的所谓对象只是替罪羊的情况。至于愤怒和攻击之间的关系则是另一层次问题。人类出现攻击行为的部分原因:在群体中的攻击表现:在个人感觉处于一个自己所归属的群体中时,个人会更容易丧失独立的思想判断和情感体验能力以及道德责任感,跟依赖于群体首领或群体中情感最有煽动力的人(如鼓吹暴力者)的鼓舞(这也是一个人如内心被周围的人“群体化/他人化”则更容易表现地丧失同情心的原因,因为他很容易被掏空成内在的、没有头脑他人,把道德判断的责任推卸给领袖或彼此推卸给所谓“他人”,除非这个群体一同表现出爱心) 群体与群体的彼此攻击:通过攻击其他群体来感受自己在群体中的自我同一性、拥抱归属感(由于童年形成的潜意识的自我拒绝或自我憎恨,导致内在自我体验的空洞化或破碎化,由此拼命向着外部世界在各种政治、民族乃至黑社会群体中寻找归属感,何况暴力群体还给交出思想自由的人一种服从权力之后可分享其部分权力、欺压更弱小无援者的强大感)、并把潜意识自我否定或憎恨所积攒的难以向内释放的怒气投射给敌对群体。性格原因:有些偏好攻击者是由于从小自尊感较低(也可能从小感觉被忽视、抛弃)由此用一种逆反的心态故意惹是生非,童年是无意识地为了引起父母关注,后来则是为引起社会注意。惯于欺负攻击比自己弱者:常是从中获得强大感并由此发泄对内在自我难以向内释放的(潜意识)自我否定乃至自我憎恨,相应的,由于自我否定乃至自我憎恨,便也没有勇气直面或接受自己的弱小,相反要通过攻击比自己更弱小者(对弱小自我之向内憎恨的替代牺牲品)来发泄原先向着内部自我增压故而无法释怀的怒气,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自己所谓的强大(这样的人可能需要无休止地战胜其他人才能接受自己,表面上看是成为他人的主人,实际是南辕北辙向外面世界逃避对自己内心的完整性和复杂性的接纳——逃避对弱小、脆弱等情感的同情和接纳。讨要爱与攻击间的循环(自憎导致的自我欲望的矛盾化):夫妻间的争吵甚至殴打不息,却依旧能维持共处关系中存在的某些案例:如电影《茜茜公主》中那个被丈夫粗暴殴打的吉普赛妇女当别人好心要为她斥责丈夫时反而为自己丈夫辩护,当好心人走后继续“接受”丈夫殴打),这类人既用对异性的爱来压制内心对“自-他”孪生人格自我的恨。同时又用通过唠叨、指责等方式索要对方无休止的对自己的关注兼而释放对“自我-他人”双面人的憎恨(由此与配偶形成钟摆式的恶性互动循环),潜意识地引发对方以语言甚至行动攻击自己,并间接借助对方来释放自我攻击的渴望。受虐倾向:和前述情况存在既交叉、又不同的局面。如习惯于在家暴中潜意识扮演受害者角色的女性(气质原因(软弱)+文化原因(如信仰基督教)+其他原因(潜意识地认同某种角色——这个我还未想清楚))与有难以自控暴力倾向者在恋爱中往往会不自觉地相互吸引,结果像他们的父母那样结成悲剧性家庭,导致恶性循环(丈夫越来越习惯于殴打妻子,但又常常在殴打后强烈自责却又无法杜绝自己的行为)而妻子在忍无可忍与这样的丈夫离婚后往往在后续择偶中又会不自觉被有家暴倾向者吸引。被动攻击型人格:以隐匿的、甚至自己都无明显意识的貌似非攻击方式对待他人。如顽固性迟到、拖延、总是出现漫不经心地引起他人愤怒的遗忘或“错误”。曾经对他人侮辱贬损等行为过度自我克制,一时突然失控爆发所导致的暴力:这种人中,有一类平时维持一种懦弱无能的自我同一性,你越挑衅,他就越是通过让你

文档评论(0)

js118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