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深度报道的类别4.doc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 深度报道的类别4

PAGE PAGE 14第二章 深度报道的类别 作为受到广泛尊崇的新闻旨趣,深度报道的体裁应用不一而足。从形式上看,深度报道明显可以被分为两类,其一是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其二是组合文体的深度报道。这两类报道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但直到很久以后,它们才殊途同归,被统一在新闻深度报道这一理念之下。第一节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 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种类繁多,不同的研究者有其不同的分类。比如陈作平将深度报道分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分析性报道和述评性报道。①刘明华则把深度报道分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独家新闻、服务性报道和“新式新闻”②等等。这些划分有相似之处,也有较大分歧。这些分歧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对于深度报道的理解互有偏差。我们认为,分析性报道和述评性报道,与解释性报道没有太大的区别,不能并列。独家新闻和服务性报道作为交叉文体的指称有可能根本不是深度报道。至于“新式新闻”,其实就是“新新闻主义”,与深度报道的旨趣大不相同。我们在这里谨辨析指出,解择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这三种报道样式才是典型的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一、解释性报道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解释性报道(interpretative Reporting),代表着现代深度报道的最高成就,是深度报道中最重要的一种文体。很早以前,日本学者新井直之曾经预言:“今后的报纸,解说的重要性将日益增加。如果说,报业史的第一阶段是‘政论报纸’的时代,第二阶段是‘报道报纸’的时代,那么,今后的第三个阶段就可能是‘解说报纸’的时代。”①新井当年的推测,现在正在成为事实。甚至可以说,解释性报道全盛的时代正在来临。  然而,尽管学界对解释性报道的作用给了相当高的评价,但却始终缺乏公认合理的定义。解释性报道出现的早期,有一种观点认为,解释性报道根本不是新闻报道,而是一种评论性文体。这一观点自然有其立论根据。因为“解释”(interpret)一词,按字典的字义系“依照自己的信仰与利益的判断进行解释”。按照这样的内涵意义,它恰恰是为传统的新闻报道所禁忌的一种主观言说。这显然是客观报道时期一般的新闻理论家所不能接受的。‘从当时的新闻理论主流来看,解释性报道作为一种新闻报道是大逆不道的。一个明显的例证是,美国学者D·麦克道格尔1938年时将自己1932年写的著作《新闻报道人门》改名为《解释性报道》时,甚至在新闻界引起了一场风波。① 今天,人们对这种观点已有所修正,西方的新闻学家普遍认为解释的目的,是在于使一般的读者易于了解新闻,让“记者兼任读者的读报顾问”②。霍亨伯格说:“在新闻写作中,包括解释新闻意义的责任,但并非说记者有权评论这个新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解释性新闻并不是什么评论文体,而是一种具有独特的写作要求的新闻报道。在实践中,人们现在也并不把解释性报道与评论混为一谈。在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设立了社论写作奖、评论奖两个奖项以后,1985年又单独设立了解释性报道奖。这一举措无疑是想用实际行动将评论与解释性报道区分开来。 我们认为,解释性新闻的“解释”是有其特定含义的。这个解释,主要是用相关事实来解释,而不是用观点来进行解释。解释性报道的作者依然尊重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作者的观点和倾向性始终隐藏在事实的背后。广义地说,新闻评论也是一种对新闻事实的解释,但这种解释是作者用观点和推理进行解释,个人特征鲜明,有极其浓厚的主观色彩。因此,尽管效果有某些类似之处,但解释性报道与评论根本不是一回事。  在这个问题上,《纽约时报星期刊》总编辑马凯的见解颇有特点。他说:“事实是看到的,解释是知道的,而意见则是感到的。”他坚信解释性新闻可以完全不杂偏见。马凯是国际新闻学会的第一任会长,他曾经形象地用三个句子表达了新闻、解释与意见之间的区别: “报道苏俄正在发动一次和平攻势,这是新闻。” “说明苏俄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让和平之鸽唧唧咕咕地叫,这是解释。”  “表示对任何苏俄的和平试探都应加以拒绝,这是意见。”①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解释性报道“是一种‘主观解释、客观呈现’的特殊文体。”②但对于主观解释和客观呈现也有不同的理解。对这个定义的一般性描述是,解释性报道在报道事实时完全是一种客观的呈现,但在解释事实时却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主观的倾向。但有人认为,主观解释意味着需要作者本人投注自己的观点在新闻事实中。还有人则认为,它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一种新闻文体。  可以说,不管在词面上如何修饰,总有人认为解释与报道之间本身就蕴含着一对矛盾,于是后人改用“深度报道”一词来“解释”解释性报道。比如杰克′海敦曾这样给解释性报道下定义:“解释性报道是一种作解释或者作分析的报道,也就是那个……‘有深度的报道’。它是一种加背景给新闻揭示更深一层意义的报道。”③在今天,我们已经用深度报道来涵概包括解释性报道

文档评论(0)

jyf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