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宋代教育发展的平民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宋代教育发展的平民化

试论宋代教育发展的“平民化”作者: HYPERLINK /ShowAuthor.asp?ChannelID=1AuthorName=周宝荣 \o 周宝荣 周宝荣????  摘 要   宋代的图书出版空前繁荣,各级官府均致力于雕版印书,民间出版活动也十分活跃。在中央诸部门中,以国子监的出版活动最为主要。宋代的国子监,不仅是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国家出版机构。拥有雄厚财力的公使库是最大的地方出版机构。宋代地方上的学校,也雕印了不少书籍。在民间出版方面,书坊、家塾、书院、寺院及宗教社团等均参与其中。坊刻代表了图书出版商业化运作的大方向,家刻则多为精品,书院刻书又别具特色。  关键词 宋代;图书出版;官刻;坊刻;家刻;书院刻  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宋代教育既有直接的历史承续,又有显著的时代特色。宋代的兴学运动在教育史上书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其历史性意义不仅在于教育整体规模的空前扩大,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教育“平民化”的新时代。 在宋代,“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1],是许多像苏序(973-1047)那种三世不显、终生未仕者的风雅写照。  一、入学门槛的降低,取士不问家世  宋代各类学校“广开来学之路”[2],扩大招生范围,与唐代相比,入学门槛降低很多。唐代的国子学、太学、弘文馆、崇文馆只招收三品或五品以上公卿士族的子弟;四门学一部分招收勋官三品以上、文武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另一部分招收“庶人之俊异者”[3]。在宋代,由于门阀士族制度的进一步衰落,中央官学中规格最高的国子学的入学资格已降到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不少低级官僚的子弟以及寒素子弟也进入国子监听读,甚至“远乡久寓京师,其文艺可称,有本乡命官保任,监官验之,亦听附学充贡”[4]。这说明宋代的国子学已丧失了唐代那种贵胄子弟学校的性质。宋代的太学也放宽到招收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和“庶人之俊秀者”。 至于地方上的官办学校,其招生范围也比唐代广泛得多。在宋代现实生活中,如“工商杂类”甚至连处于社会底层的“贱民”,其子孙都可以进入州、县学校读书。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黄州一位屠户的儿子“易业为儒”[5]。宋徽宗时,饶州余干县帽匠之子吴任钧,补入饶州州学,被升贡入京,并且以贡士起家,后来官做到提举江西常平。[6]南宋时,州、县学的招生范围进一步扩大,不分士庶,“濒海裔夷之邦,执耒垂髫之子”均可入学“抱籍缀辞”。[7]  由于宋代 “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8]“取士不问家世”,[9]“显人魁士,皆出寒俊”。[10]宋王朝的法律一般禁止工商业者本人应举做官,但其中的“奇才异行者”也可参加科举考试[11],并允许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这跟西汉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仕宦为官”已经不同。北宋时,曹州商人于令仪的子侄多人考中进士。[12]庐州茶商侯某“家产甚富赡”,其子进士及第,后授真州幕职。[13]南宋时建安人叶德孚买田贩茶,后获得“乡荐”,取得参加省试的资格,娶宗室女,授将仕郎。[14]饶州鄱阳士人黄安道应举累试不中,改行成为“贾客”,后又预乡荐,参加礼部试,终于登第。[15]根据朱瑞熙先生对宝祐四年(1256)《登科录》中记载的601名中榜进士的统计分析[16]显示:这些进士中,除少数情况不明和宗室以外,大多数出身于乡户,其中县坊出身者不到20人;祖或父一代做官的有113人,祖、父两代做官的有23人,曾祖、祖、父三代都做官的有8人,这三部分进士合计为144人。此外,还有宗室73人。在这些人中,祖、父两代都不曾做官的有33人,祖或父有一代做官的有23人,祖和父两代做官的有3人,曾祖、祖、父三代都做官的有14人。这就是说,在601名进士中,平民家庭出身的有417人,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84人。这一情况说明:在科举登第者中,世代做官的子弟居于少数,大多数进士来自平民家庭。   二、在科举取士中抑制权贵,彰显公道   对上层官僚子弟科举入仕作适当限制是宋代科举制度的突出特点。宋代科举制度主要在于从各个方面严防权要培植私人势力和世袭固定官职,使魏晋以来的士族门阀制度不再可能死灰复燃。开宝元年(968)三月,翰林学士承旨陶榖的儿子陶邴中了进士第六名,宋太祖怀疑:“闻榖不能训子,邴安得登第?”于是下诏:“自今举人凡关食禄之家,委礼部具析以闻,当令覆试。”[17]从这一年考试起,凡官僚子弟被录取的,皇帝都要派大臣在中书省进行复试,合格以后才算登第。景祐五年(1038)御试进士的时候,仁宗就因为时议的缘故,密诏陈博古、韩氏四子及两家门下士范镇、宋静的考卷不得参加。绍兴二十七年(1157),诏令“两省、台谏、侍从有服亲省试合格者,令礼部具名以闻,命后省覆试”[18]。殿试制度确立后,皇帝在确定殿试名次时,还往往把及第的大臣的子弟排在平民子弟之后,以示奖拔寒俊之意。于是,有些权要重臣的后代边主

文档评论(0)

yx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