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诗文教学与环境意识的培养
PAGE PAGE 1古代诗文教学与环境意识的培养海口市海瑞学校 郑美文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文教学是依据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古诗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优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环境与作者抒发感情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对健康人格养成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主题词:古代诗文教学 环境意识 美感 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各行业都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我国党和政府为此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作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在这一问题上教育在其中更担负着尤为重要的任务。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意识、人口意识、科学意识与健康意识,并促使其行为的改变,这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育部在2004年秋季实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环境教育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发生变化,在情感上对环境保护产生一种积极的、不由自主的认同态度。其二,应该在美育的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前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去感受环境中美的事物,热爱美的事物。其三,在强调重视自然环境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倡建立和谐、自然的人际关系和豁达、平和、宁静的心境。因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对环境的表述最终还是为表现人而服务的。 在古诗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这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来进行这方面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点入手: 首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 其次,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受诗文中画面的美以外,还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古人能写出这些意境悠远的诗文呢?大自然在这里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呢?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要让学生懂得,在古诗文中,自然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对象,成了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缺少了自然环境,作者就无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无以激发自己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无海,则不能抒发作者吞吐日月、一统江山的豪情壮志;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没有那亭亭荷花,惊飞的鸥鹭,就不能表达她对生活那份执着的热爱;没有枯藤老树,古道西风就不能抒发那天涯孤旅子之情……,可以说,是环境孕育了诗人,是诗人赋予环境以生命。 第三,在古诗文中,环境除了能表意抒情以外,对培养健康的人格,平静、豁达的心情还有重要的作用。或壮丽或秀美的自然环境,能促使作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并且能够给作者带来不少生活哲理的启迪。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引导学生去探讨、去思考。例如,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告诫自己和弟子莫要虚度时光;杜甫登临泰山,一览众山小,建功立业的壮志油然而生;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表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范仲淹登岳阳楼,观巴陵胜状,则心旷神怡,达到宠辱偕忘的人生境界;陆游看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则更坚定不屈服于生活磨难的信念……。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治人的情操,在这些诗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这里,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在一步步加深,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思考,层层递进,学生的环境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另一方面,在感受古诗文美的意境,体会自然与诗人,自然与诗的关系的同时,还可以对照现在的自然状况,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思考。比如,我在讲授《桃花源记》一课时,就组织了一场讨论,题目是: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的生活居所,你选择桃花源还是现在的城中生活,并说明理由。学生非常踊跃,他们有喜欢桃花源,说它自然环境好,无污染,民风纯补;有的喜欢城市生活,说它科技发达,文明进步。更多的则希望能把两者合二为一。在经过老师的点拨之后,大家成了共识--社会无论怎样发展,都需要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不知不觉中,学生接受了一次环境教育。 对当前环境的危机意识和优患意识,也是教学中需要重视的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对自然环境接触的日趋减少,人们的想象力被束缚了,心态变得浮燥了,心境变得狭隘了。随着环境的恶化,产生优秀诗文的土壤也在逐渐消失。空气污染使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了无踪影;河水的污染使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样的美景,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的画面变得难得一见;随着商品经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