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被诗人称为“塑料花”的人工智能写的诗,你有本事分辨出来
被被诗诗人人称称为为“塑塑料料花花”的的人人工工智智能能写写的的诗诗,,你你有有本本事事分分辨辨出出来来
吗吗
听说这几天古诗词很 ,各种专业骚客、民间高手、百年才子如雨后春笋涌现于神州
大地,令人欢欣振奋。
恰好,澎湃新闻记者看到一些人工智能、AI、机器人——随便怎么叫都好——反正是
非人类作的诗,被唬得不要不要的。各位姿势水平很高的澎友给看看。
先上诗,第一组:
问:哪首是人写的,哪首是机器写的?
是不是大写的服?
如果说二选一还是比较容易判断 (蒙中)的,那再来第二组:
1、云峰
白云生处起高峰/鬼斧神功造化成/古往今来谁可上/九重宫阙握权衡
2、画松
孤耐凌节护/根枝木落无/寒花影里月/独照一灯枯
3、悲秋
幽径重寻黯碧苔/倚扉犹似待君来/此生永失天台路/老凤秋梧各自哀
4、春雪
飞花轻洒雪欺红/雨后春风细柳工/一夜东君无限恨/不知何处觅青松
5、落花
红湿胭艳逐零蓬/一片春风细雨濛/燕子不知无处去/东流犹有杜鹃声
问:这五首哪些是机器作的?
沃刚人的诗在宇宙里可能发生的最坏的事里排名第三位。—— 《银河系漫游指南》
公布答案:第一组左边一首,第二组中2、4、5是机器所作的诗。
从词语拼凑到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造诗机
实际上,以上的机器诗可以说是当下机器所能达到的较高,甚至可能是最高水准了。
知乎专栏作者萧瑟在 《当AI邂逅艺术:机器写诗综述》一文中,认为机器诗歌生成的
工作,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在计算机诞生之前,就有好事者弄了个高频诗歌词语
转盘,转到哪个词就记录下来,然后连起来形成一首“诗”。这种诗自然会出现类似“苹
果吃姑娘,残红杀马特”,逻辑不通,不伦不类的句子。当然,也可能偶然搞出“澎湃
是个好新闻”这样的佳句。
这个套路叫做“word salad”——把各种词语像沙拉一样拌在一起,在有了计算机后,被
引入进去,成为早期的机器诗歌生成方法。
根据萧瑟的介绍,在词语沙拉法之后,机器诗歌的传统生成办法还有基于模板和模式
的、基于遗传算法的、基于摘要生成的方法以及基于统计机器翻译的方法。这些方
法,要么是诗句之间缺乏语义连贯性,要么缺乏灵活性,而且都有别于诗词领域的专
业知识,需要专家设计大量的人工规则,对生成诗词的格律和质量进行约束。
但是,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造诗机迎来了春天。基于RNN语言模型的方法,将
诗歌的整体内容,作为训练语料送给RNN语言模型进行训练。训练完成后,先给定一
些初始内容,然后就可以按照语言模型输出的概率分布进行采样得到下一个词,不断
重复这个过程就产生完整的诗歌。
原理很复杂,记者也看不懂,就不多说了。反正结果就产生了开篇第一组中的那首。
当然,正如前文说的,这首是水准较高的例子。还有这样的:
这样的:
这两首诗,上面的是网友用网络在线诗歌生成机器人——“编诗姬”生成的,下面的是
澎湃新闻记者刚刚用该姬生成的,似乎很钟意“龟”这个意象。该姬的自我介绍是:编
诗姬是采用语义分析与深度学习技术开发的诗歌生成机器人。在熟读了全唐诗五万首
后,本姬可以自动根据您的需要三秒吟诗。雅韵传情,原创保证,来分享给您关心的
人一首小诗吧。
看来同样是深度学习技术,学习的能力还是有差别的。
“机器诗犹如塑料花,入手即知”?
开篇第二组的机器诗,来自清华大学清华大学语音与语言实验中心 (CSLT)。去
年,就在AlphaGo战胜人类当下最杰出的一批围棋选手后,CSLT网站宣布,他们的作
诗机器人“薇薇”通过社科院等唐诗专家评定,通过了“图灵测试”。所谓“图灵测试”是
指通过对话分辨真实人类和人工智能的试验,通过“图灵测试”意味着人类无法通过语
言对话分辨出人类和人工智能。
据CSLT网站公布结果,“薇薇”创作的诗词中,有31%被认为是人创作的。不过,在本
次比赛中,“薇薇”创作古诗的水平还是未能超越现代人类诗人,双方的比分为2 72比
3 20 (满分5分)。
看来不仅是普通人,即便拥有一定创作经验的作者,要区分这种比较高明的机器诗也
是有一定困难的。
澎湃新闻记者也将开篇两组诗,发给了一些旧体诗人。 《荆棘鸟》译者、旧体诗人曾
胡对于第一组诗歌,初始感觉是:很难判断,但觉得右边一首是人写的可能性较大,
理由是“恨竹”这两个字机器很难仿写出。
曾胡随后将这两首诗发到了朋友圈进行测试,结果:“一半人猜对,都是学问比较好
的,未见学问好的猜错。一位朋友说,机器诗犹如塑料花,入手即知。”
不过曾胡的这位朋友在面对第二组的五首诗时,却未能入手即知。曾胡则在反复细度
之后,通过“孤耐凌节护” (句意不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