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4
清华楚简《保训》篇新解
——兼论“中”之含义
倪木兰
在楚简《保训》篇中,“中”是全文关键词之一,对此字的阐释与对全文内容的理解息息相关,但目前学者对此众说纷纭。其中主要的看法有:
李学勤先生《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 《文物》2009年第6期。称:“‘中’仍是指思想观念而言。由此可见,‘中’的观念,或称中道,是《保训》全篇的中心。这对于研究儒家思想的渊源和传流,无疑有很重要的意义。”李先生认为该“中”字与儒家的“中庸之道”
《文物》2009年第6期。
李均明先生在《周文王遗嘱之中道观》 《光明日报》2009年4月20日( HYPERLINK /content/2009-04/20/content_910981.htm \t _blank /content/2009-04/20/content_910981.htm)。一文中说:“此‘中’指与诉讼相关的文书
《光明日报》2009年
( HYPERLINK /content/2009-04/20/content_910981.htm \t _blank /content/2009-04/20/content_910981.htm)。
子居先生在《清华简〈保训〉解析》 《清华简〈保训〉解析》,复旦大学出土文
《清华简〈保训〉解析》,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9年7月8日(/SrcShow.asp?Src_ID=842)。
李零先生在《说清华楚简保训篇的‘中’字》 《中国文物报》2008年5月20日第7版“考古”。一文中,详细考察了“中”的古文字字形,折中以往诸家对甲文中该字的三种理解——“旗帜说”、“圭表说”、“风向标说”,得出了“中”本义为“中国古书中所说的‘表’”这一结论,然后述及其引申义有二:表率、标准;中间、中心,并引《尚书·召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史记·周本纪》:“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及《何尊》铭文“宅兹中国”为证。最后推断:“简文的‘中’不是一般的表,而是一根可以‘为民立极’的标杆。”在《读清华简保训释文》 《中国文物报》2008年8月21日第7版“考古”。一文里,李零先生续以《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等文为例以证简文“中”为“测量和标志‘地中’的实物,土圭和旗表”。虽然李零先生断
《中国文物报》2008年5月20日第7版“考古”。
《中国文物报》2008年8月21日第7版“考古”。
将以上各家说法放入篇中上下文来考察,终觉或多或少有牵强之疑。
从简文“救(求)中”、“叚(假)中”“追(归)中”之用例来看,李零先生判断《保训》的“中”肯定不是思想而是实物,颇切,但李先生仍以字本义来理解全篇则有所欠安。
众所周知,“中”引申表示“中间、中心”是该字在古今文献中最常见的用法,那么此文的“中”是表示何种实体物质的中间或中心呢?实际上,李零先生所引《尚书》《史记》之文以及《何尊》铭文中所言“中土”“天下之中”“中国”与简文的“中”含义已经相当接近,前者的“中土”“中国”是狭义的“天下之中”,特指洛邑,而后者盖指广义的“中土”“中国”“中原”“天下之中”,大致范围乃中原的伊洛地区。
如果从这一解释出发来理解简文则全篇文意可怡然理顺。
释文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文物》2009年第6期。下文所引释文亦同。如笔者对所引释文未作新解者则依李零先生《读清华简保训释文》一文所校。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文物》2009年第6期。下文所引释文亦同。如笔者对所引释文未作新解者则依李零先生《读清华简保训释文》一文所校。
新释:“昔舜旧(久)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诣,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迺易位迩诣,测阴阳之物,咸顺不扰(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兹)备(服)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
“历丘”,李零先生认为从字形来看仍应为“历茅”,不管是言“历山” 《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或“历丘”、“历茅”,总之,舜作“小人”时所处为远离“中”的偏僻荒鄙之地则无疑,故言“恐求中自稽”。“稽”,简文原字作“诣”,释文假为“稽”,应如本字读,“诣”有至某地之义 《说文》:“诣,候至也。”段注:“候至者,节候所至也。‘致’下云:‘送、诣也。’凡谨畏精微深造以道而至曰诣。”《文选·洞箫赋》注引《仓颉》:“诣,至也。”《小尔雅·广诂》:“诣,进也。”,此所诣之地即“中”,“求中自诣”即是“求取中地以便使己身处有”之义。因“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此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