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何必曰利汇编.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A不吾知也。   B毋吾以也。 2、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宋何罪之有?B何以战?C先生将何之? 3、由“之”“是”“焉”帮助构成宾语前置。 A句读之不知,惑之而不解 B惟令是听 复习 1、第一则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 3、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翻译课文 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A不吾知也。   B毋吾以也。 2、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宋何罪之有?B何以战?C先生将何之? 3、由“之”“是”“焉”帮助构成宾语前置。 A句读之不知,惑之而不解。 B惟命是听 *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财利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我们两眼仅仅盯住财利,而不顾道德、法规、法律,这种做法又是可鄙的。 人类身为百灵之长,就是因为我们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理解、沟通、团结、帮助的。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冷冰冰的金钱关系,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作为21世纪的学生,我们也要明白如何去谋利的问题。 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孟子的文章,相信同学们对此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一、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1、宋牼将之楚______________   2、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__   3、孳孳为善者______________   4、蹠之徒也______________   5、利与善之间也    (提示:kēng、wàng、zī、zhí、jiàn) 1、上下交征利 2、苟为后义而先利 3、吾闻秦、楚构兵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5、愿闻其指 6、然而不亡者 7、孳孳为善者 8、舜之徒也 9、利与善之间也 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含义。 相互 如果 交战 停止 意向 这样而 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类 差别 背离 三、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 1、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_________ 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______________ (提示:1、2均意动用法) (提示:1、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四、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1、先生将何之? 2、未之有也。 五、结合注释,理解重要语句。 1、原文: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   楚王不高兴听,我再去见秦王,劝说他停战。两位君王中,我总会遇到能说得通的吧。 2、原文: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3、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做臣的心怀仁义侍奉国君,做儿子的心怀仁义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侍奉哥哥,这样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去掉求利的念头,而怀着仁义之心相互对待了。这样的国家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没有的。何必要说利呢? 4、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a、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b、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国危矣?? 举例论证:不夺不魇  c、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d、再次强调论点,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 与开头形成呼应,突出立场。 六、课文内容分析。 1、结合第一则的内容,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 2、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 反对他从利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 提示:从治国安身的角度来分析。 3、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 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为善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多行善。 4、有人说孟子主张实行仁义,反对追求利,这种看法对不对,为什么? 不够准确。孟子并

文档评论(0)

187****50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