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与环境污染微生物与-侯森课题组.PPT

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与环境污染微生物与-侯森课题组.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与环境污染微生物与-侯森课题组

第14章 微生物代谢产物与环境污染 第三篇 微生物污染环境 农药代谢的毒性产物 去毒作用 降解作用 活化作用(除草剂2,4-D丁酸,微生物作用后毒性增强) 结合、复合或加成作用(微生物代谢产物与农药结合) 改变毒性谱(5-氯苯甲醇转化为4 5-氯苯甲醇) 第二节 微生物一般代谢产物的污染与危害 第14章 微生物代谢产物与环境污染 第三篇 微生物污染环境 气味代谢物 第二节 微生物一般代谢产物的污染与危害 第14章 微生物代谢产物与环境污染 第三篇 微生物污染环境 材料的霉腐与损害 第二节 微生物一般代谢产物的污染与危害 (1)霉变(mildew,mouldness)主要指由霉菌引起的劣化。   (2)腐朽(decay)泛指在好氧条件下微生物酶解有机质使其劣化的现象,常见的如由担子菌引起的木材或木制品的腐朽现象。   (3)腐烂(或腐败,putrefaction,rot)主要指由细菌或酵母菌引起的使物体变软、发臭性的劣化。   (4)腐蚀(corrosion)主要指由硫酸盐还原细菌、铁细菌或硫细菌引起的金属材料的侵蚀、破坏性劣化。   (5)变质(deterioration)指由各种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工农业产品质量下降的现象。   对工、农业产品的劣化来说,最主要是霉变与腐烂,因此,研究危害各种工农业产品的微生物种类、分布、作用机理以及如何防治其危害的科学,就称霉腐微生物学(biodeteriorative microbiology)。 第15章 微生物与水体富营养化 第三篇 微生物污染环境 近年来中国危害较大的几次赤潮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 发生时间 发生区域与范围 赤潮生物种类 危害及经济损失 1987夏季 香港海域大片水域 ? 致死鱼类120t 1988-02~05 香港吐露湾 多纹膝沟藻 鱼贝死亡,经济损失700万港币 1989-08~09 河北黄骅海域,面积约300平方公里 甲藻类 经济损失约3亿元 1991-03-20 广东大鹏湾 海洋卡顿藻 海面死鱼,养殖基地及个体养殖户数万公顷鱼苗死亡 1993-06 海南陵水新村港 ? 92个鱼排死鱼,直接经济损失1835万元 1997-12~1998-01 福建东山/广东饶平 球形棕囊藻 经济损失约1.8亿元 1998-03-04 珠江口粤港海域(包括香港、深圳、珠海) 凯伦藻—裸甲藻 造成大量鱼苗及养殖鱼死亡,损失达4亿元 2004-05 浙江海域1万平方公里 原甲藻、亚历山大藻 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近年来中国危害较大的几次赤潮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 我国沿海发生的与赤潮有关的中毒事件 时间 地点 毒素 中毒 死亡 食用贝类 肇事藻种 1967-1979 浙江 PSP 423 23 红带织纹螺 ND* 1986 台湾 PSP 30 2 Soletellina diphos 塔玛亚历山大藻 1986-11 福建 PSP? 136 1 菲律宾蛤仔 裸甲藻? 1989-02 广东 PSP 5 - 栉江 ND 1989-11 福建 PSP? 4 1 红带织纹螺 ND 1991-02 台湾 PSP 8 - Soletellina diphos 塔玛亚历山大藻 1991-03 广东 PSP? 4 2 翡翠贻贝 ND 1994-06 浙江 PSP? 5 1 红带织纹螺 ND 5种主要的与赤潮有关的毒素,即麻痹性贝毒(PSP)、腹泻性贝毒(DSP)、神经性贝毒(NSP)、记忆缺失性贝毒(ASP)和西加鱼毒(CFP)。在我国,已经发现并造成毒害事件的主要有麻痹性贝毒(PSP)、腹泻性贝毒(DSP)和西加鱼毒(CFP)。 2009年中国沿海共发生赤潮68次,累计面积14102平方公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65亿元。其中,渤海4次,累计面积5279平方公里;黄海13次,累计面积1878平方公里;东海43次,累计面积6554平方公里;南海8次,累计面积391平方公里。      2009年赤潮多发期为4月至8月(图10),高发区为东海(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分别占全海域的63.2%和46.5%),大面积赤潮主要发生在渤海湾和浙江沿海海域。有毒赤潮共发生11次,占全海域的16.2%。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主要为夜光藻、中肋骨条藻、赤潮异弯藻、米氏凯伦藻等,一些赤潮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赤潮生物共同形成的。 ——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滇池厚达5 cm的微囊藻水华 第15章 微生物与水体富营养化 第三篇 微生物污染环境 微生物种类 影响及危害 成因 防治 第15章 微生物与水体富营养化 第三篇 微生物污染环境 微生物种类 蓝细菌和微小藻类 蓝细菌(水华);甲藻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